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DOI | 10.44231/d.cnki.gktxc.2021.000002 |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扩展与北部河流、沙漠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 | |
杜家昕 | |
出版年 | 2021 |
学位类型 | 博士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中文摘要 | 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原的构造隆升和扩展对高原及周边区域的构造格局、地貌发育、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由阿尔金、海原等大型走滑断裂和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所控制,其内部发育大量走滑、逆冲断裂及褶皱构造,吸收了主要的上地壳变形,影响着该区域的地貌形态和构造活动,研究这些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和构造转换模式是深入理解和认识新生代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阿拉善地块则位于高原东北缘北部,地块南部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相接,分布一系列逆冲和左旋走滑断裂,同时也发育了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然而,祁连山内部断裂构造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应力是如何转换?阿拉善地块南部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是什么?黑河的河流地貌形成与巴丹吉林沙漠地貌演化对区域构造变形与扩展是如何响应的?因此,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转换机制、地形地貌演化、生态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对认识和理解该区域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多圈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对于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的国际价值和助力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地貌景观的申遗工作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遥感科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质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处理、影像解译分析和野外考察验证,重点聚焦该地区的关键断裂带--昌马断裂和雅布赖断裂,分析其断裂的空间分布、几何分段特征和滑动速率,讨论它们与阿尔金断裂构造变形与应力转换关系,刻画北祁连、河西走廊和阿拉善地块南部在距今33 Ma以来的构造变形机制和地貌发育过程,探究高原隆升与扩展对黑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生态环境和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演化所起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1932年昌马地震沿NW-NWW的昌马断裂产生了长约120 km地表破裂带,由5段长为14.4-39.56 km不连续的一级破裂带组成;地震地表破裂可以跨越长0.3~4.5 km和宽2.2~5.4 km的阶区构造,但终止于断裂带最东端宽约6.3km的挤压型阶区;估算断裂中东段和东段的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3.43±0.5 mm/yr和4.49±0.5 mm/yr,吸收了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约3-4 mm/yr的变形。探槽的分析研究表明:晚第四纪以来主要经历了6次地震事件:事件一(距今9.4±1.0~9.6±1.0 ka),事件二(距今6140±30 BP~7.0±1.1 ka),事件三(距今3000±30~5700±30 BP),事件四(距今1960±30~2030±30 BP),事件五(距今 |
中文关键词 | 青藏高原东北缘 ; 阿拉善地块南部 ; 构造隆升 ; 地貌演化 ; 沙山-湖泊 ; 黑河生态 |
语种 | 中文 |
国家 | 中国 |
中图法分类号 | P542;P931 |
资源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3152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杜家昕.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扩展与北部河流、沙漠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杜家昕]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杜家昕]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杜家昕]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