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DOI10.27064/d.cnki.ghasu.2021.000127
西北地区近70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响应
杨卓
出版年2021
学位类型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文摘要本文选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湖泊博斯腾湖与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含量(TOC)、碳酸盐含量(TCC)、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3)C_(car)、δ~(18)O_(car))及粒度参数的测定,结合~(210)Pb、~(137)Cs建立了高分辨率的沉积年代序列,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中多种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各环境指标的环境意义,以此解决了单一湖泊指标的多解性问题,通过探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域73年来高分辨率下的气候及环境演化历史,较好地揭示出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域环境对全球气候演化的响应机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博斯腾湖与乌梁素海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及TOC含量的垂向变化由深到浅均呈升高趋势,其中博斯腾湖有机质及TOC含量略高于乌梁素海,而这一结果是由于乌梁素海湖区人为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量减少所致。另外两湖沉积物有机质和TOC含量的垂向变化特征均验证了表层沉积物富集动植物残体,随着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堆积速率减慢,固碳能力随之减低。结合区域气温数据,两湖沉积物有机质和TOC含量由深到浅的上升趋势反映了湖区气温逐渐升高的特点,因此有机质和TOC指标重建了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气温历史,即“冷-暖”的气候特征。2.博斯腾湖与乌梁素海沉积物岩芯中碳酸盐含量均揭示了湖水趋于咸化的特点,其中乌梁素海的碳酸盐含量小于博斯腾湖。博斯腾湖较于乌梁素海更深居内陆,蒸发强度远大于乌梁素海,其含量受蒸发强度因素更为明显。根据区域气温等气象数据记录,两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变化由深到浅揭示了西北内陆气候呈现“冷湿-暖干”的特点,因此碳酸盐含量可指示湖区气温,即温度上升,蒸发量增大,湿度减小,碳酸盐沉积明显,所以气候表现为“暖干”特征。3.博斯腾湖与乌梁素海沉积物岩芯中δ~(13)C_(car)、δ~(18)O_(car)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其中博斯腾湖的相关性要优于乌梁素海。两湖因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环境现相对闭塞,气候干旱,δ~(13)C_(car)与δ~(18)O_(car)在水文环境相对闭塞的条件下,湖区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δ~(13)C_(car)与δ~(18)O_(car)在湖水水体中寄存时间过长,进而表现良好的相关性,因此δ~(13)C_(car)与δ~(18)O_(car)可以揭示湖区干湿情况,该结果与有机质、TOC及碳酸盐含量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完全一致。4.博斯腾湖粒径总体粗于乌梁素海,中值粒径(Md)分别为44.06μm和27.00μm。两湖粒度特征的垂向变化分别在1988年(29 cm)、1996年(25 cm)存在明显突变点,呈现显著的上下两层差异。比较突变点时间之前,就中值粒径而言,粒径变化趋势由粗变细,变幅由大变小。其中博斯腾湖上世纪80年代末,灌溉绿洲农业及水利工程兴修开发,带来了细颗粒入湖;乌梁素海是由于1996年之后流域开发旅游业所致,绿化实施及湿地湖底清淤等措施导致颗粒变细。结合湖区水位水量数据,发现中值粒径随入湖水量变化而变化,即入湖水量增大,水动力增强,搬运介质能力加大,沉积物颗粒变粗。
中文关键词博斯腾湖 ; 乌梁素海 ; 沉积物 ; 环境代用指标 ; 环境变化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P467;P512.2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314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卓. 西北地区近70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响应[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卓]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卓]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卓]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