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沙棘籽提取物的毒理试验研究
唐晓荞; 樊柏林; 杨文祥
英文摘要目的:沙棘是一种药食同源性植物,主要用于榨油,在我国西北部有大量种植,用于沙漠绿化。沙棘籽渣是沙棘籽榨油后的残渣,沙棘籽中的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在提油之后仍遗留在油渣中。为开发这种资源,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方法:将沙棘籽渣提取物和沙棘果油、沙棘籽油三者混合制成的油粉混合物,每100g中沙棘原花青素含量超过6g,维生素E含量超过60mg。人群推荐日摄入量为3.0 g/人/天。按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的要求对其进行急性、遗传毒性和30天喂养试验研究。结果:1)沙棘籽提取物对两种性别的SPF级昆明种小鼠,按20 ml/kg BW单次经口灌胃给予,剂量达到18.58 g/kg BW,为人群推荐日摄入量的371.6倍。在两周观察期内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亦无动物死亡。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价,沙棘籽提取物属无毒级。2)遗传毒性试验:采用2.50、5.00、10.00g/kg BW的剂量进行了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阴性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纯水,阳性对照组给予0.04g/kg的环磷酰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小鼠微核率及精子畸形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本实验室测定值正常范围内,表明沙棘籽提取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3)采用0.00、2.50、5.00、10.00g/kg BW的剂量对SPF级Wistar大鼠连续经口灌胃给予30天,动物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和死亡,各剂量组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象、血液生化、脏器重量、脏/体比值以及病理组织学等指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可见个别动物肝脏内少量肝细胞脂肪变性(1/20,雌性1/10,雄性0/10),个别动物肾脏内少量肾小管透明管型(1/20,雌性0/10,雄性1/10);高剂量组个别动物肝脏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20,雌性1/10,雄性0/10),均为动物自发性病变,与样品无关。结论:未发现沙棘籽提取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沙棘籽提取物是一种安全的天然植物,可用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英文关键词沙棘籽提取物 原花青素 毒性 大鼠
来源出版物2017(第三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出版年2017
页码2
中图法分类号R994.4
资源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2932
作者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唐晓荞,樊柏林,杨文祥. 沙棘籽提取物的毒理试验研究[C],2017: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唐晓荞]的文章
[樊柏林]的文章
[杨文祥]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唐晓荞]的文章
[樊柏林]的文章
[杨文祥]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唐晓荞]的文章
[樊柏林]的文章
[杨文祥]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