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从波文比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
韩博
英文摘要1基于波文比的气候分区不同气候带的划分标准和依据之一就是地表植被及下垫面类型的差异。由于下垫面类型很大长度上决定了气候带之间的地气作用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地表通量来定义新的气候带。由于波文比具有很好的区分干湿下垫面的能力,因此本研究选择用波文比来重新定义气候带。在全球范围使用波文比时,必须考虑感热与潜热通量全部为负的情况,因此本研究对原有的波文比进行了修正如下:BRm=|H_s/lE|×sgn(H_s)。上式中,Hs为感热通量,l E为潜热通量,sgn(x)表示采用x的符号。1式也就是用感热通量的方向决定波文比的正负。在修正的波文比(BRm)的基础上,可以给出全球的分布。为了气候带对应,定义了5中气候带,分别为极寒带(EC),极湿带(EW),半湿带(SW),半干带(SA)以及极干带(EA)。这五种气候区对应的波文比范围分别为(-∞,0),(0,0.5),(0.5,2),(2,10),(10,+∞)。图1给出了5中再分析资料集合平均的波文比分布。2气候变化特征在得到了基于波文比的气候分区后,可以非常方便的讨论不同气候态的气候分区上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1980-2010年间,在夏冬两季,几乎所有数据都支持在极旱区的增温率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而在春秋两季,则是极旱区的增温最为明显。降水的变化在不同数据中差异较大。尽管如此,依然可以得到一些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在冬季,极寒区,极湿区和半湿区的降水都有增加的趋势。在春季,除了极旱区,所有气候带平均的降水都呈现减少的趋势。3气候带的演变波文比不仅可以给出气候平均的气候带分布,同时也可以非常方便的给出气候带面积的变化,以此来表征不同气候带的演变。通过不同数据之间的比较发现,在过去30年间的冬季,半湿区的面积萎缩,而极湿区和极寒区面积增长。更有意思的发现是在春季,半湿区和半干区面积萎缩,而极湿区和极干区增长。这种变化似乎暗示着,过去30年间,在北半球春季,湿润地区变的更加湿润,干旱地区变化的更加干旱。
英文关键词气候分区 波文比 气候变化
来源出版物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
出版年2017
页码2
中图法分类号P467
资源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2882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韩博. 从波文比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C],2017: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韩博]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韩博]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韩博]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