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中生代陆相沉积古地理、古构造与脊椎动物古生态环境 | |
柳永清; 旷红伟; 彭楠; 许欢 | |
英文摘要 | 中国中生代盆地、沉积古地理与构造环境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总体属于逐渐加强与持续构造伸展环境,间有短暂地壳缩短和挤压造山运动。T1-2时期,西北-华北与中国西南、南方陆块不断接近和汇聚,华北克拉通和北部蒙古-西伯利亚也在汇聚过程中,但主体为广泛陆地环境,同时延续古生代末期的气候干燥、炎热,以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河流-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局部盛行风成砂,发育前恐龙时代的陆生爬行动物群;后者则为广阔的特提斯浅海环境,海生大型脊椎动物繁盛。T3时期,北方和南方沿秦祁昆缝合带对接汇聚,除青藏南部和西南三江地区仍为特提斯外,西北、华北、东北和华南全部为陆地环境,华北和东北与西北各自发育2个巨型陆相汇水湖盆体系,物源主要来自周边造山带。特别重要的是,T3时期古太平洋板块正在向中国东部(黑龙江东部,华南东南部)俯冲,东南沿海的强烈变形和完达山增生杂岩十分典型,但构造机制和环境仍存有争议,脊椎动物也较为贫乏,仅在四川盆地周边见有爬行动物足迹。J1-2(早中侏罗世)时期,青藏西南部认为特提斯海,其它中国陆域在T3不断增强的伸展构造背景下,西北地区仍持续发展和扩大着早期的湖盆体系,华北克拉通区开始东西分异的盆地、沉积构造和环境演化,东部为发育基性熔岩-火山岩的裂谷-断陷盆地,西部(鄂尔多斯和以北、以西地区)为小型-大型断陷和坳陷湖盆地,罕见火山岩;整个中国J1-2沉积地层形成向上变粗的序列,代表燕山运动A幕的沉积响应,以中国中东部对位代表的燕山A幕造山带形成,同时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重力(构造)带成型。J1-2时期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机制是东北-俄罗斯交界的OKHOTSK洋关闭和俯冲,中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弧后构造环境。该时期主要的脊椎动物以四川盆地与周边(藏东、滇川地区)以及华北西部(宁夏)大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为主,华北鄂尔多斯中东部也发育鸟脚类、蜥脚类及少量兽脚类足迹。气候环境以温湿为主,广泛的煤系发育。J3-K1-1(早白垩世早期)时期为燕山A幕造山带造山后伸展垮塌时期,早期华北燕山地区发育巨厚中性火山岩-紫色粗碎屑岩充填的裂谷-断陷盆地,其余地区为断陷-坳陷盆地,皆以巨厚沉积岩堆积为主。西北地区也为广泛的陆相浅水湖泊体系,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初期,华北北部和东北为鄂霍茨克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火山-岩浆以及盆地发育的动力学机制与板内地幔软流圈上涌相关,燕山至大兴安岭西部发育巨型北东向裂谷系盆地,在巨厚的裂谷粗碎屑岩基础上,发育区域性的燕山-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华北东部、东北地区和华北大部地区则为高地。黑龙江东部为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发育典型的增生杂岩。华北早中生代各盆地物源主要来自兴蒙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和合肥盆地部分物源则与北秦岭造山带有关。该时期气候炎热、干燥,局地(燕山-鄂尔多斯东北部)发育风成沙漠环境,北疆、华北、东北以及四川、滇藏地区脊椎动物以恐龙为主,特别是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发育早期小型哺乳动物、带毛恐龙、原始鸟类和早期翼龙等。K1-2到K1-3(早白垩世中晚期),此期地壳伸展强度逐渐增强,陆域地区裂谷、断陷和坳陷盆地并存,东北-华北北部沉积盆地、沉降中心逐渐向东移动和发育,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沉积盆地范围更加扩大,覆盖全部的前期造山带之上,华北大部地区的裂谷盆地群都充填湖泊-河流-冲积物夹中偏碱性火山岩。郯庐断裂带强烈走滑和引张并控制着两侧盆地的发育,沂沭断裂带发育拉分-走滑盆地。中国东部如东北三江、山东东部、浙江、福建等地区发育海陆交互相或海相沉积夹层,代表着古太平洋不断海侵和扩张,特别是该些地区早白垩世末期的裂谷作用强力,发育北东走向的系列火山岩带。早白垩世中晚期气候炎热为主,间有温暖湿润,恐龙动物群发生急剧的辐射演化,除青藏西南部地区外,中国陆域地区都有大规模恐龙等脊椎动物群发育,以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动植物群遍布东北亚和东亚地区,并从早白垩世早期到晚期不断由我国东北地区向外围扩展。晚白垩世时期,松辽盆地、东北三江断陷、鲁西等地(裂谷)盆地群进一步扩展,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不断向东南移动。华南东南沿海火山裂谷断陷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以来,华北、东北地区盆地和古地理发育受控滨太平洋走滑(转换)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晚白垩世是恐龙动物群最为繁盛时期,遍布我国所有陆相盆地。实际上,中国北方晚中生代时期存在以恐龙为主的庞大陆生生物群,以脊椎动物等为主的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与和早白垩世中晚期热河生物群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 |
英文关键词 | 中国 中生代 陆相 古地理 古构造 古生态 |
来源出版物 | 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 |
出版年 | 2015 |
页码 | 3 |
中图法分类号 | P534.5;Q915 |
资源类型 | 会议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2659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等. 中生代陆相沉积古地理、古构造与脊椎动物古生态环境[C],2015: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柳永清]的文章 |
[旷红伟]的文章 |
[彭楠]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柳永清]的文章 |
[旷红伟]的文章 |
[彭楠]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柳永清]的文章 |
[旷红伟]的文章 |
[彭楠]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