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蒙古沙冬青根围AM和DSE真菌空间分布
徐浩博; 贺学礼; 韩刚
英文摘要为了探明内蒙古沙冬青根围DSE和AM真菌定殖及分布情况,2012年7月选取内蒙古磴口、乌拉特后旗、阿拉善左旗和乌海4样地,分别从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根围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5个土层采集土样,研究了AM和DSE真菌定殖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沙冬青根系能被AM真菌高度侵染成I-型(Intermediate type)丛枝菌根。样地间AM真菌定殖率无显著差异。乌拉特后旗DSE定殖率和孢子密度高于其它样地,孢子密度在4样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最大值均在0-10cm土层,AM真菌泡囊最高定殖率出现在0-20cm土层。DSE定殖率除磴口10-20cm土层显著高于40-50cm土层外,其他样地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碱解N、脲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极显著正相关;泡囊定殖率与碱性磷酸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显著负相关;丛枝定殖率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显著负相关,菌丝定殖率除与速效P正相关外,菌丝定殖率和DSE定殖率与其它土壤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DSE定殖率,碱解N、速效P间接影响DSE定殖率。DSE和AM真菌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AM真定殖率普遍高于DSE定殖率,但在某些样地DSE定殖率略高于AM真菌定殖率。这一方面可能是与不同样地沙冬青生长状况有关,另一方面是环境胁迫下,DSE比AM真菌显示出较强的定殖优势。不同样地沙冬青AM真菌和DSE定殖率较高,AM真菌孢子平均密度为103.26个/10g土,说明沙漠环境下沙冬青能与DSE和AM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AM和DSE定殖形成"假菌根"可能是沙冬青应对贫瘠沙漠环境的有效对策。研究沙冬青根围DSE和AM真菌分布规律是为了有效的利用真菌资源促进沙漠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
英文关键词AM真菌 DSE 土壤因子 空间分布 蒙古沙冬青
来源出版物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
出版年2013
页码1
中图法分类号S718.81
资源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245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浩博,贺学礼,韩刚. 蒙古沙冬青根围AM和DSE真菌空间分布[C],2013: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浩博]的文章
[贺学礼]的文章
[韩刚]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浩博]的文章
[贺学礼]的文章
[韩刚]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浩博]的文章
[贺学礼]的文章
[韩刚]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