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阿拉善盟2010年夏季干旱成因探讨
多福学; 多海伟; 刘志宁; 马文超
英文摘要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西部,97°10′~106°52′E、37°21′~42°47′N。东西长800km,南北宽400km,总面积27万km2。东部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相连,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南与甘肃省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多达73万km。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阿拉善荒漠植被历来成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三大绿洲的天然保护屏障。然而,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气候干旱、沙尘暴频繁、黑河下泻水量锐减,造成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盐渍化加重,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发源地区之一。植被严重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面积缩小,绿洲萎缩,沙漠化面积扩大,沙进人退现象加重。阿拉善的生态危机和居延绿洲的严重衰退直接影响到国防和航天建设,也威胁到了相邻省区以及黄土高原的工农业生产,甚至波及到华北、西北,以及更远的江淮地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问题,已引起国家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年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该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2010年汛期发生严重旱灾的气候背景、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海温等进行分析[1],探讨2010年夏季阿拉善盟干旱的可能成因,以期为今后开展旱灾预警预报、旱情监测预警系统、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目的]探讨阿拉善盟2010年夏季干旱的成因。[方法]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2010年汛期发生严重旱灾的气候背景、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海温等进行分析,探讨2010年夏季阿拉善盟干旱的可能成因。[结果]850hPa,阿拉善盟及周边地区流场弱,尤其偏南风极弱,制约南支水汽向内蒙古输送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之一;500hPa高压脊控制着阿拉善盟,造成长时间干旱且持续高温。夏季风极弱、到达华北晚是造成阿拉善盟干旱的又一原因。西北太平副高偏大、偏强并非对应阿拉善盟多雨,仅当副高偏强并与阿拉善盟下游130o~140oE附近的中高纬度高压脊合并加强时才可能形成多雨,2010年夏季缺少后者;当30o~50oN、140o~150oE海温分布出现北低南高时,对应阿拉善盟少雨。[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开展旱灾预警预报、旱情监测预警系统、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英文关键词干旱 成因分析 夏季 阿拉善盟
来源出版物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出版年2011
页码5
中图法分类号P423.36
资源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1986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江苏省连云港市气象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多福学,多海伟,刘志宁,等. 阿拉善盟2010年夏季干旱成因探讨[C],2011: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多福学]的文章
[多海伟]的文章
[刘志宁]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多福学]的文章
[多海伟]的文章
[刘志宁]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多福学]的文章
[多海伟]的文章
[刘志宁]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