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创伤现场急救与治疗新模式 | |
岳茂兴 | |
英文摘要 | 目的:近几十年,世界上各类突发事故不断发生,这使得创伤已成为“世界的第一公害”, 全球每年创伤的伤死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死于多发伤。在美国,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中的主要致死原因。在我国,交通事故引发的创伤正在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第一杀手”。根据2004年统计显示: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 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其中很大部分是创伤伤员。众所周知,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据统计,国内外历次战争数据表明,构成伤后死亡率伤后即刻占40%,伤后5分钟占25%, 伤后5-30分钟占15%,伤后30分钟以上占20%。另据统计,创伤伤员第一死亡高峰在1小时之内,此时死亡的数量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的破裂、呼吸道阻塞等。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4小时之内,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30%。死亡原因多为脑、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创伤后死亡的第三高峰在创伤后1~4周内,占创伤死亡的20%,原因多为严重感染、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我国车祸所致的重度创伤伤员中,约有2/3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在伤后30分钟内死于现场或运输途中。所以对于现场创伤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使得处于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几分钟、几十分钟“救命的黄金时间”,因此提倡和实施现代创伤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势在必行。而目前创伤现场急救存在的问题:在院前急救方面仍停留于“抢了就送”入大医院、“救而不治”的问题,还甚少空运后送,使创伤伤员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间隔延长,临床抢救和治疗环节尚不规范,在创伤现场急救、转运到医院、医院抢救和护理、手术方式、脑保护药物、神经康复等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时间是挽救重度创伤伤员的最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的急救网络还不健全,从打电话、发出呼救信号到伤员获得救治的时间普遍在1.5—2小时左右,在一些农村地区,时间还要更长。目前在创伤现场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急救,我国在现场急救技术的培训也很不普及,没有完整有效的现场急救预案,现场急救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救命性处理,一些医务工作者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掌握救命性技术。大部分仅仅做到一个搬运伤员的作用。而从统计显示大约创伤死亡伤员中有50%是死在受伤现场的,所以我国创伤现场急救的模式极需改进。方法:创伤现场救治模式:1.现场急救新概念强调伤后即刻救治、复苏、稳定和后送。原则是“超强加强,前伸配置,突出急救,加快后送”。2.创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必须临时组织现场救护小组;呼叫急救车:有条件时应快速创建一条安全有效的绿色抢救通道:首先使伤员迅速脱离险境: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尽可能消除或减轻伤员的精神创伤:现场可临时自制敷料;尽可能控制出血,如果不能控制, 立即快速后送是必要的:正确处理断肢;伤员舌后坠时应将舌尖牵出固定于胸前,采取俯侧卧位:窒息伤员应清理呼吸道,行人工呼吸,结合体外心脏按压:腹腔脱出脏器要用浸湿布覆盖,不要将其放回腹腔;连枷胸时用手或枕头固定受伤区域;穿入身体的物品只有当其影响心肺复苏或穿入的物品影响气道的情况下才可去除:胸部开放伤用凡士林纱布包扎,如果张力性气胸发生应让空气排出,重新包扎:迅速对伤情作出正确判断与分类, 分类的同时现场救治人员对伤员要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必要时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创伤现场救治要掌握重点。确定急救和后送的次序及转运至医院的时间,多数情况下, 应迅速运送患者伤员至可提供最好治疗的医疗中心,解决急救干预与运输时间延搁之间矛盾的办法是尽可能在转运途中进行操作,应培训在运送途中建立静脉通道及各种救命性操作技术,如发生循环衰竭应在现场进行补液。院外气管内插管不是所有创伤患者的常用干预方式,但在严重创伤患者应用可相对较多,如果气管内插管用于院前急救,应该由有插管和麻醉经验的医生来完成。3.创建流动便携式 ICU(Establishment of a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病房。有条件的地区创建流动便携式 ICU 病房是创伤现场救治的一种新模式。我们在我国载人航天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 把一个高质量的 ICU 病房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医疗救护直升机内、医疗救护车内, 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达到了快速反应的目的。将流动便携式 ICU 病房民用化是可行的。在快速伤员分类的同时,流动便携式 ICU 病房医疗救护人员主要针对Ⅰ类危重伤,需立即抢救的伤员,进行快速有效救治。包括严重头部伤,大出血,昏迷, 各类休克,开放性或哆开性骨折,严重挤压伤,内脏损伤,大面积烧伤(30%以上),窒息性气胸、颈、上颌和面部伤,严重中毒、严重烟雾吸入(窒息)等。实践经验证明,休克、窒息、大出血和重要脏器损伤是创伤伤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要尽一切努力确保工类伤得到优先抢救.4.创伤的现场急救与治疗新模式由现场的流动便携式 ICU 病房 (进行院前急救)→后送过程中不间断治疗→创伤外科急救中心→急诊手术室进行救命手术→手术后转入 ICU→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联合组成。结果:有一支精干的、经过强化训练的医疗救护队在流动便携式 ICU 病房的依托下,能将救命性的外科处理等延伸到事故现场,这样可以降低创伤现场危重伤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也就提升了创伤现场急救的内容和水平。结论:针对目前创伤现场急救存在的问题,采用创伤的现场急救与治疗新模式,能体现伤后1小时内黄金抢救时间,10分钟的白金抢救时间,使伤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确切的救治,这样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
英文关键词 | 现场急救 ICU 院前急救 事故现场 气管内插管 |
来源出版物 | 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出版年 | 2007 |
页码 | 3 |
语种 | 中文 |
国家 | 中国 |
中图法分类号 | R641 |
资源类型 | 会议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71347 |
作者单位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岳茂兴. 创伤现场急救与治疗新模式[C],2007: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岳茂兴]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岳茂兴]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岳茂兴]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