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干旱区典型区域气溶胶人为和自然尘源识别及排放率归因
玛依拉·热西丁
出版年2020
学位类型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中文摘要新疆地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是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沙尘气溶胶排放量最多的区域。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干扰,干旱区荒漠化程度加重,沙尘活动更加剧烈,使得全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面临严重威胁。相关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在全球尺度沙尘源及沙尘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针对中小尺度区域沙尘源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长时间序列的MODIS气溶胶数据和再分析资料,结合研究区地貌,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对新疆的主要沙尘源和沙尘传输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AOD、DOD数据与地基站点数据的对比验证,确定了数据集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新疆地区AOD和DOD呈现出显著的盆地峰值分布特征,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围是AOD和DOD的高值区;新疆AOD和DOD季节性差异显著,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区域性差异表现为:南疆AOD和DOD的年均值普遍大于北疆;除秋季以外,其他季节AOD与DOD变化明显。全区AOD与DOD在3-4月达到峰值。17年间AOD与DOD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AOD多年均值为0.25,DOD均值为0.03;2003-2008年,全区AOD增长,DOD整体保持平稳。2009-2014年,新疆中部和西南部AOD持续增长,北部以及东南部年均AOD转为下降,DOD在南疆沙漠呈下降趋势。全疆AOD与DOD在2015-2019年间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2)对比不同参数设定下的南、北疆季节性沙尘发生频率,得到强沙尘暴提取阈值(DOD>0.2),将满足阈值的沙尘高频带确定为沙尘源;春季沙尘源最为活跃,沙尘发生频率高达23%;自然沙尘源地主要分布于沙漠、戈壁、干枯湖泊及河床等,沙源范围变化较弱;人为沙源以农田为主,沙源地范围随时间转换频繁;源自罗布泊地区的沙尘气溶胶向东北方向扩散时,水平和垂直输送高度最高,甚至可以扩散到太平洋西部;东南和西南方向扩散高度较低,主要影响华东地区和新疆阿克苏、巴州等地。(3)全疆年均沙尘排放量为294.01kg m~(-2) yr~(-1),其中自然沙尘气溶胶占全年沙尘排放的92%,人为沙尘占排放量的8%;降水量与沙尘排放量呈反比;常年沙源以山前洪积扇与边缘沙漠交错带为主要地貌类型;全疆人为沙尘排放量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人类活动是影响全区人为沙尘气溶胶变化的主要的因素;哈密地区、巴州、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和昌吉州以自然沙尘为主,而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地区和乌鲁木齐市以人为沙尘为主。
中文关键词沙尘气溶胶 ; 时空分布 ; 沙尘源地 ; 潜在扩散路径 ; 新疆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P425.55;X513
来源机构新疆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55471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玛依拉·热西丁. 干旱区典型区域气溶胶人为和自然尘源识别及排放率归因[D]. 新疆大学,202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玛依拉·热西丁]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玛依拉·热西丁]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玛依拉·热西丁]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