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多视域下的山地滨江空间设计研究
张鹏飞
出版年2020
学位类型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中文摘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超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所需求的空间模式发生了较多变化,场所的业态和形态对信息技术的植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双向的互动模式朝着更加智能化的趋势发展,试图打破静态体验,寻求多位“不稳定”的因素充斥滨江空间,有效将人——自然——城市进行高效的结合。通过人出行方式的重新定义展开空间叙事,以解决山地城市滨江多年旧疾以及最大化处理消落带所呈现的设计思考,总体回归自然而然的有机运转模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山地滨江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分别阐述了多视域的概念和多视域下山地滨江空间的性质,以多视域的角度解析了山地滨江空间研究内容的特定性和差异性;第三章以重庆南滨路南段景观更新的策略为例,地域性文化的承续引出空间模式和要素的更新,加以技术的支撑得以实现;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也是理论方法应用实践的过程;第五章总结了重庆南滨路南段文化的断续和带有山地特性的空间塑造缺失特色等问题,展望了未来重庆南滨路南段景物空间呈现方式的多维和不恒定的生存法则。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多视域下对重庆南滨路南段景观更新的解析与运用。主题线索的挖掘,地块间的整合和分控,运用非常规形态作用于山地独特的空间中,引入“浮游绿洲”、“城市发声实验场”、“胶囊空间”和“立体悬浮”等设计方法营造“活”的景观。对于把握自然的驱动力和恢复过程性水域环境的能力,采取“让自然做工”和提供湿地因子预期生产的环境措施。其中,环境的外作用力作为载体触发人为主导下景物呈现的空间模式,由被动式更新到自发式供血,增强滨江环境弹性的承载力。共享的消费空间需要公共人群的投入与产出,促进物质景观体向精神景观体的转变,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共生。最后,对重庆南滨路南段景观更新的解码,不仅停留在设计语汇转换到设计方法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设计呈现的动态创新和情态关怀,让场所掷地,为市民发声,唤醒城市生活的集体记忆,打造生态与文化共赢的城市休憩滨江带。
中文关键词多视域 ; 山地滨江空间 ; 景观更新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TU984.18
来源机构四川美术学院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55413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鹏飞. 多视域下的山地滨江空间设计研究[D]. 四川美术学院,202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鹏飞]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鹏飞]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鹏飞]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