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内蒙古三种草原类型不同利用区域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
郭旭东
出版年2020
学位类型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中文摘要大气中温室气体(GHG)含量提升是全球变温的直接原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草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碳库,而不同的草地利用方式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源汇关系。为认识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支撑草原牧区发展低碳生态畜牧业,本文以我国温带半干旱地带性草原的主体类型,即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建立试验样地,在植物生长季连续监测正常放牧草地和宿营区周围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测定草原氧化亚氮(N_2O)、甲烷(CH_4)和二氧化碳(CO_2)(即生态系统呼吸)通量,分析这些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计算宿营区周围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量,以为草原牧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放牧草地和宿营区周围区的测定结果表明:(1)放牧会导致植物覆盖率降低,使土壤表面裸露,风蚀增强,并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所以放牧强度高的宿营区周围草地区土壤温度更低,而土壤湿度由于家畜的排泄物的影响在放牧草地和宿营区无显著差异。(2)在典型草原,宿营区周围土壤因受家畜排泄物影响,总有机碳和全氮显著高于放牧草地。(3)家畜的排泄物影响了土壤温度以及土壤中全氮的含量,进而影响了N_2O的排放;宿营区周围N_2O的排放通量是放牧草地的2-89倍。(4)典型草原宿营区CH_4排放高,是CH_4排放源,主要原因是粪便累积制造了无氧环境,使得产甲烷菌活动剧烈;而放牧草地是CH_4的汇。(5)测定年份(2016年)内蒙古温带草原连续干旱时间较长,突出了土壤湿度对CO_2排放的限制作用,削弱了土壤温度对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温带草原植物生长季宿营区周围N_2O排放量在总排放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同时也是CH_4的排放源。因此管理宿营区周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如施用硝化抑制剂,可在在一定程度上减低草原牧区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文关键词荒漠草原 ; 典型草原 ; 草甸草原 ; 放牧 ; 宿营区 ; 温室气体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S812
来源机构内蒙古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55350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旭东. 内蒙古三种草原类型不同利用区域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2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郭旭东]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郭旭东]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郭旭东]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