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登记号2019
戈壁荒漠区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技术示范
柴亚凡
完成单位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登记(发布)日期2019
中文摘要(1)课题来源与背景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深居内陆腹地、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地表被稀少的荒漠植被、砾石和生物结皮所覆盖。其中土壤结皮,不仅加强了荒漠土壤表面的抗侵蚀能力,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还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近年来大规模的风电和光电等生产建设项目已经对河西走廊戈壁荒漠区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目前戈壁荒漠区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措施单一,技术含量低,现有措施缺乏有效的参考借鉴和理论支撑,难以从生态动态平衡的理念出发,从总体上修复因施工扰动破坏的区域生态环境,控制因施工扰动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可能导致的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2017年被列为水利部第31号项目,项目编号为SF-201731。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主要是应用由我所完成的甘肃省水利科研计划项目“风电场建设对戈壁荒漠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和由西北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前在工程治沙领域研发的两项专利技术,将其应用于河西走廊戈壁荒漠区的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工作中,以期为目前该地区大规模的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丰富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区域的生态修复手段,以有效抑制该地区因施工扰动而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可能导致的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保障这些工程的安全运营。 (3)应用示范及推广情况 本项目应用竹节状集沙渗水沟、黏土基复合固沙材料和组合式防沙固沙障等3种专利技术分别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北大桥风电片区,酒泉市肃州区和敦煌市进行了示范应用,并建立了沙漠区生产建设项目风沙防治试验示范点、砾漠区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点和戈壁区风电场道路竹节状集沙渗水沟试验示范点,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公顷,示范推广面积68.5公顷;示范过程中编写了《河西走廊戈壁荒漠区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技术操作手册》和《河西走廊戈壁荒漠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宣传手册》,发表论文2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训技术人员50余人。 (4)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项目完成后,试验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85%以上,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了95%以上,达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二级防治标准。项目的实施有效抑制了因施工扰动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可能导致的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施工扰动区域的地表结皮生成和植被恢复,缩短了因施工扰动对原地貌的影响时段,降低了地表裸露程度,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营。示范推广工作为相关企业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积累了经验,也为同类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参考借鉴。 (5)成果简介 该项目主要是应用由我所完成的甘肃省水利科研计划项目“风电场建设对戈壁荒漠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和由西北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前在工程治沙领域研发的两项专利技术,将其应用于河西走廊戈壁荒漠区的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工作中,以期为目前该地区大规模的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丰富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区域的生态修复手段,以有效抑制该地区因施工扰动而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可能导致的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保障这些工程的安全运营。同时试验示范区的建立,将进一步探索现阶段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同类地区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中文关键词戈壁荒漠区 ; 生产建设项目 ; 施工扰动面 ; 生态修复 ; 土壤结皮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X171.4
来源机构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资源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3917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柴亚凡. 戈壁荒漠区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面生态修复技术示范[Z]. ,201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柴亚凡]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柴亚凡]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柴亚凡]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