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吸收性气溶胶研究
李逢帅
出版年2020
学位类型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中文摘要本文采用2009—2018年OMAERUV数据日产品,研究中国地区的吸收性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稳定性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空间相关分析、Hurst未来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区内UVAI的过去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分析了UVAI与自然及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的相关性,为区域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中国UVAI年均值整体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年均值增幅为4.5%,最大增加量在2017年,为0.185,2009—2015年,UVAI数值逐年缓慢增加,平均增长率7.24%;2016—2018年,UVAI先上升后下降,近十年UVAI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为0.66。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及西南地区低的分布特征。新疆、青藏、青海的大部分区域一直属于高值区(UVAI>0.8),华北地区及东北地区(0CCP>GDP>TPG>TEC>CSP>CAB>CO。年末总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国民生产总值、火力发电量、能源消耗总量这5个因子对中国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变化影响较大,为第一主成分,其初始特征值为方差的93.208%,其中年末总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国民生产总值为第一主成分的首要主导因素,其次是火力发电量、粗钢产量这类高污染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和建筑面积也对UVAI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看出,对中国的UVAI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是能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和交通。6)与臭氧的相关性方面:2009—2014年臭氧总量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逐步递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东北地区,为367.7DU,臭氧年均值为302.6DU,且略高于30年均值线;UVAI与臭氧总量的相关性范围为-0.96~0.82,平均值为0.33。与UVAI呈现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0.1%;从空间上看,呈现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区域,其余地区均呈现负相关,这说明在臭氧总量较高的东北地区,UVAI较低。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正相关的均值为0.68。综上说明,吸收性气溶胶指数的变化除了吸收性气溶胶浓度本身的变化之外,与臭氧总量的变化也是相关的。
中文关键词吸收性气溶胶 ; 负相关 ; 气溶胶指数 ; 臭氧总量 ; OMI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X513
来源机构西北师范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38446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逢帅.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吸收性气溶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2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逢帅]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逢帅]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逢帅]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