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高寒荒漠区不同饲草混播模式对节水灌溉时期的响应
马利利
出版年2020
学位类型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中文摘要本研究针对高寒荒漠区人工牧草降雨不足和水分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以燕麦、箭筈豌豆、藜麦和毛苕子为研究对象,于2018和2019年在青海省乌兰县金泰牧场开展田间试验。在2018年设置3个水分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灌拔节水(25 mm)、灌拔节和开花两水(25 mm+25 mm),两个混播模式燕麦和箭筈豌豆、藜麦和毛苕子。在2018年藜麦和毛苕子混播的基础上,2019年选取分枝期和开花期2个生育期,设置3种水分调控梯度:中度亏缺:土壤含水率为45%~55%FC,轻度亏缺:土壤含水率为55%~65%FC,充分灌溉:土壤含水率65%~75%FC,以全生育期不灌水为对照。研究了灌溉对饲草混播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饲用价值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并采用综合分析法分析灌水对饲草混播的影响效应,得出最优灌水处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燕麦和箭筈豌豆及藜麦和毛苕子混播产量随灌水的增加而增加,在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分别为21909.38 kg/hm2和14432.50 kg/hm2。相比CK增产58.97%和26.34%;在不灌水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3.47kg/m3和2.42 kg/m3。藜麦和毛苕子混播在调亏灌溉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分枝期和开花期进轻度亏缺灌溉(55%~65%)时产量最高为11030.48kg/hm2,最高增产56.13%,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为2.51 kg/m3。2.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下随灌水的减少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无灌水处理CK下达到最低为23.13%和48.57%,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随灌水的减少而增加,在无灌水处理CK下最高,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0.59%和9.63%,RFV为136.67%。藜麦和毛苕子混播下随着灌水的减少,ADF和NDF含量呈下降趋势,在灌拔节水L1处理最低为24.36%和36.20%,粗蛋白含量为在L1处理下最高为10.95%和18.48%,RFV也在L1处理下达到最高为180.33%。藜麦和毛苕子在调亏灌溉下,粗蛋白含量在不灌水处理CK下最高为19.10%。ADF和NDF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减轻呈现降低的趋势,在不灌水处理CK下最低为23.06%和33.10%,RFV值在不灌水处理下最高为199.60%。3.全生育期内,燕麦和箭筈豌豆及藜麦和毛苕子混播草地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随灌水增加而增加,能够保持饲草后期正常生长。土壤温度变化幅度随灌水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有利于平稳地温。在调亏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率随水分调亏程度的加重,整体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0~40 cm土层内,随水分调亏程度的减轻,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通过分析可得,2018年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下,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处理Y2下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较普通大水漫灌节水86.10%,为最优灌水处理;藜麦和毛苕子混播下在灌拔节水处理L1下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较普通大水漫灌节水93.05%,为最优灌水处理。因此这两种灌水模式为适合当地两种饲草混播生产的最优灌水模式。2019年调亏灌溉处理下藜麦和毛苕子混播在分枝期和开花期轻度亏缺灌溉(55%~65%)T5处理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较普通大水漫灌节水71.15%,为最优灌水处理。是适宜当地藜麦和毛苕子混播生产的最优水分调亏模式。
中文关键词灌溉 ; 混播 ; 产量 ; 饲用价值 ; 土壤环境 ; 最优灌水处理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S274;S54
来源机构青海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38253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利利. 高寒荒漠区不同饲草混播模式对节水灌溉时期的响应[D]. 青海大学,202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马利利]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马利利]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马利利]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