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银川盆地PL02钻孔3.218—2.880Ma的孢粉记录及环境演化 | |
迟长婷; 陆璐; 田晏嫣; 周助; 魏明建 | |
中文摘要 | 银川盆地地处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同时,银川盆地是一个持续沉降的盆地,自新生代以来不断接受沉积,沉积厚度可达7000余米,蕴含了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因此,银川盆地是一个进行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较为理想的场所。本研究选取了银川盆地PL02钻孔深度为679.7-568.1m,磁性地层年龄为3.218-2.880Ma的90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其时间分辨率约为4000a。通过孢粉研究重建了银川盆地晚上新世高分辨率的古植被演化序列。根据孢粉组合来看,共划分为4个带。孢粉组合带I(深度679.7 m-656.4 m,年龄3.218-3.154 Ma.):该阶段银川盆地的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并存在较多的旱生灌木,此时气候较为干冷。孢粉组合带II(深度656.4 m-604.4 m,年龄3.154-3.030 Ma):该阶段盆地内植被仍以荒漠草原为主,中生草本增多,旱生灌木迅速减少,阔叶木本小幅增多,气候转向温湿。孢粉组合带III(深度604.4 m-580.4 m,年龄3.030-2.931 Ma):该阶段盆地内部草本植被进一步扩张,喜温植物减少,气候转凉。孢粉组合带IV(深度580.4m-568.1 m,年龄2.931-2.880Ma):该阶段盆地内植被发展为以蒿为主的典型草原,阔叶木本明显增多,该带是研究时间段内最为暖湿的时期。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在3.218—2.880 Ma期间的植被景观由荒漠草原逐渐演化为典型草原,其气候大致经历了冷干—温湿—凉湿—暖湿的变化过程。同时,研究发现银川盆地在上新世晚期的气候特征比第四纪时期更为暖湿。 |
中文关键词 | 晚上新世 ; 孢粉 ; 银川盆地 |
来源出版物 |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出版年 | 2019 |
页码 | 1 |
语种 | 中文 |
中图法分类号 | Q913.84;P532;P534.622 |
资源类型 | 会议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37297 |
作者单位 |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迟长婷,陆璐,田晏嫣,等. 银川盆地PL02钻孔3.218—2.880Ma的孢粉记录及环境演化[C],2019: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迟长婷]的文章 |
[陆璐]的文章 |
[田晏嫣]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迟长婷]的文章 |
[陆璐]的文章 |
[田晏嫣]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迟长婷]的文章 |
[陆璐]的文章 |
[田晏嫣]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