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达坂城荒漠三种灌木的种子休眠萌发特点及其群落构建意义 | |
赵晓英; 王姣; 阿依帕夏·居麦 | |
中文摘要 | 种子在原生境休眠和萌发状态的变化预示着自然条件下种子休眠解除的时间、种子萌发的时机,是种群更新扩展和群落构建的基础。泡果沙拐枣(Calligonum junce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是达坂城荒漠的主要灌木,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于2015年~2017年将这三种灌木的果实埋放在达坂城自然群落的地表和土中,定期取回,在实验室模拟原生境生长季温度(15/5、20/10、25/15、30/15℃)的培养箱中萌发。结果表明,泡果沙拐枣的成熟种子绝大部分(约95%)具有中度和非深度的生理休眠,并存在休眠/非休眠循环,在生长季晚秋和次年春季种子可以萌发。而霸王成熟种子中有40-50%具有休眠/非休眠循环,大部分种子在生长季所有温度下均可萌发,具有萌发生态优势。膜果麻黄鲜种子的萌发率高达96.7%,第二年春季种子全部失活。膜果麻黄主要通过克隆生长进行种群更新扩展,并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而霸王和泡果沙拐枣的果实主要沉落在麻黄丛中,其休眠和萌发特性以及附属物特点使其得以在麻黄丛中建苗定居,这三种灌木的繁殖更新策略为荒漠植物群落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建议在该地区被恢复中,选用具不同繁殖更新策略的灌木,以提高恢复成效。 |
中文关键词 | 灌木 ; 冷荒漠 ; 休眠循环 ; 萌发 ; 种群更新 ; 群落构建 |
来源出版物 | 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 |
出版年 | 2018 |
页码 | 2 |
中图法分类号 | S793 |
资源类型 | 会议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337208 |
作者单位 |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晓英,王姣,阿依帕夏·居麦. 达坂城荒漠三种灌木的种子休眠萌发特点及其群落构建意义[C],2018:2.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晓英]的文章 |
[王姣]的文章 |
[阿依帕夏·居麦]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晓英]的文章 |
[王姣]的文章 |
[阿依帕夏·居麦]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晓英]的文章 |
[王姣]的文章 |
[阿依帕夏·居麦]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