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环境演化与高原隆升效应
其他题名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ts responding to tectonic uplift of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2.8Ma recorded by Co Ngoin lake sediments,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陈诗越
出版年2003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王苏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文摘要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其隆起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伟大的地质事件之一。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隆升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地学前沿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以错鄂深钻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研究为基础,探讨高原中部第四纪环境演变及其对构造事件响应,是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课题之一的“高原中、南部环境变化及其构造事件响应”(G1998040810)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近ZOOm深钻岩芯物理(主要粒度、磁性地层)、地球化学(TOC、TN、δ13C和Zr、Rb、Sr含量及其比值等)和生物(主要抱粉)等环境指标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建立了2.8Ma来高原中部环境演化的宏观构架和该区构造隆升历史以及构造隆升与气候变迁的关系。通过本文初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2.8Ma以来高原中部环境过程如下:大约2.8Ma错鄂的构造断陷,高原面解体,盆地形成。2.6M。的构造运动之后,夏季风降水增加,湖泊进入扩张期,一直延续到0.78MaBP。在约2.8-2.6Ma(197一178m)之间,气候暖干。在2.6一2.02Ma(178一142m)之间,以湖相沉积为主,各指标反映的气候变异较大,其中2.6一2.5Ma(178一17om)δ13C、TOC反映了较冷湿的气候环境,与这一时期全球气候变冷的趋势相适应。在约2.5一2.02 Ma(170一142m)之间,高Sr含量,低Rb/Sr和Zr/Rb比记录流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夕3C、Toc反映了高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但在该段下部约162一143m段,Zr/Rb和粒度清晰的记录了两次显著的粗颗粒的沉积干旱事件,Sr含量也表现为低值;抱粉资料显示此段黎科花粉突然增多,表明存在明显的气候“干早”事件,湖泊发生沼泽化。在2.02-0.92Ma(142一50m)之间,湖泊沉积物以青灰色泥为主,各指标反映气候环境稳定,也是全剖面环境最稳定的时期。在0.92-O.15 Ma(50一17m)之间,沉积环境复杂,从细粒的半深湖一深湖相沉积突变为滨湖一浅湖相的含砾沉积,各指标反映的气候环境也相对复杂。在约0.15-OM。(17-Om)段,总体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Rb/Sr比相对较高,Zr/Rb比和<2μm的粒度百分含量指示粗颗粒含量较高,反映化学风化相对较弱,δ13C、TOC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本段的沉积岩性以砾、砾质砂为主;沉积环境上从滨湖一浅湖到滨岸带沉积,最后发展为湖滨沼泽;抱粉显示植被带由高寒灌木草原转变为高寒草甸,再演化为高寒荒漠草原,最后形成现今的高寒草甸环境,反映了高原中部冷湿一冷干一冷湿的环境演化过程。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构造运动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2.8Ma前后强烈构造运动,使高原面解体;2.6Ma左右高原剧烈隆起,使环境发生巨变,导致植被带更替;O.78Ma左右高原再次隆起,此次隆升高原面进入了“冰冻圈”,使环境发生突变,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沉积缺失;约0.15Ma的构造隆升运动,使高原整体隆升到4000m以上,并奠定了现代高原面貌的基本格局。环境指标反映的高原中部2.8Ma来5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高原隆升有密切关系。高原剧烈隆升除了使高原中部环境迅速发生变异外,在构造运动减弱及稳定后的一段时间内,高原气候本身还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在调整期内气候环境复杂:构造稳定的剥蚀夷平阶段,高原气候主要受全球变化影响,变化节律明显。上述环境演化的5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和后两个阶段反映了高原的构造隆升与高原内部环境的演化调整过程的区域特色;中间的一个阶段则代表了高原构造稳定背景下气候波动的特点。错鄂地区湖泊沉积研究表明,2.8Ma来构造隆升运动是控制高原中部的环境演化阶段和宏观框架的主导因素。通过对错鄂湖沉积与深海和黄土记录对比研究还可看出,2.8Ma来高原中部环境演化也明显受到米兰科维奇周期的影响,特别是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意味着太阳辐射和全球冰量变化也是控制高原中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高原相对稳定的剥蚀夷平阶段,米氏周期的影响最为突出。它全面加深理解了湖泊沉积记录中全球信息和区域信,急的关系。
英文摘要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most prominent great geological event Cenozoic. It impact o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have became a focus in geoscience research since 1980s. This is because: (l)the plateau stands as the most typical regions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on the Earth, and is an ideal place for testing and developing plate theory and (2)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has altered the pattern of Asia air circulation, enhanced the Asia monsoon system and even greatly impact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 there will not be a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global changes in the Cenozoic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However, there has not got consensus on the uplifting process of the plateau and various viewpoints raised. The unclear of the uplift proce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hindered our full recognition on the coupling system of interaction of ge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This dissertation is a part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
中文关键词青藏高原 ; 错鄂2.8Ma ; 环境演化 ; 构造隆升
英文关键词Tibetan Plateau Co Ngoin 2.8Ma Environmental changes Tectonic uplift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来源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86327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诗越. 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环境演化与高原隆升效应[D].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诗越]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诗越]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诗越]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