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新疆题材纪录片与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研究(1973-)
徐美玲
出版年2019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蒋含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中文摘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在中国尤其如此。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既是现实存在的,也是影像性再现的。新疆,一直为中外纪录片创作者所关注和讲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受众逐步从纪录影像中获取了关于新疆地区的各类信息,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间接的且随时浮动、流变的新疆区域形象。新疆区域形象即指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广袤区域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包括公众对这片区域的历史沿革、山川风物、社会建设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全部印象和评价。1973年,第一部新疆题材纪录片《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的诞生拉开了新疆纪录片创作的帷幕,半个世纪以来,无数经典作品涌现,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现实,以新疆题材纪录片研究对象,依据时代背景和纪录片创作的实践经验,将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历史流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借助内容研究、文本分析的方法,系统展现了新疆题材纪录片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流变,并在区域形象理论的指导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详细梳理了各个阶段的新疆题材纪录片中具体呈现了怎样的新疆区域形象。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本文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分析了第一阶段1973年至1990年初步创作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首先介绍了这一时期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历史流变,并对纪录片作品概况加以梳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及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影像作品,大多没有保留下来,今人可查看到的仅有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丝绸之路》。因而,接下来,笔者以《丝绸之路》中涉及新疆的八集影像文本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其中呈现了怎样的新疆形象。第二章分析了第二阶段1991年至1999年步入正轨时期新疆题材纪录片的探索发展,首先介绍了 20世纪末社会转型之下新疆纪录片的发展概况,这一时期是新疆人类学纪录片集中诞生之时,纪录片主题以平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接着,文章选取了一些经典优秀作品加以具体分析,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纪录片中的政治、经济形象被加以弱化,与之对应的是一种“去风情化”的民族形象被不断建构和强调。第三章分析了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4年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首先介绍了进入新世纪后新疆纪录片创作的稳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继承了90年代关注少数民族普通人及其生活百态的主题,但又在其基础上做了新突破。接着,文章立足于这一时期影像文本的代表作,探索分析了纪录片文本中建构传播的新疆区域形象。第四章分析了 2005年至今“高产高质”的当代新疆题材纪录片,这一时期新疆纪录片的创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作者们频频捧出“高产高质”的双高精品,一些优秀作品还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广受好评。这一时期纪录片中呈现出的新疆区域形象也是各阶段中最为全面的,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角度,文章接下来就对这些形象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疆题材纪录片中新疆区域形象的变与不变,并指出新疆区域形象在纪录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新疆区域形象建设及新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最后结语部分,文章对前文内容进行了最后的总结概述。
中文关键词纪录片 ; 新疆题材纪录片 ; 区域形象 ; 新疆区域形象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UR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9130766.nh&DbName=CMFD2019
来源机构安徽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799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美玲. 新疆题材纪录片与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研究(1973-)[D]. 安徽大学,201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美玲]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美玲]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美玲]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