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
李荔
出版年2016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周正立
学位授予单位塔里木大学
中文摘要本研究以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模型等数学分析方法对观测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树种组成、层次机构、合理密度入手,系统的研究了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旨在为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的营建、区内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根据立地环境、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采用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筛选出适宜南疆沙区不同立地类型的乔、灌造林树种。乔木树种适宜性排序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新疆杨(Populus alba)>沙枣(Elaegnus angustifolia)>榆树(Ulmus pumila)>白蜡(Fraxinus velutina)。灌木树种适宜性排序为:柽柳(Tamarix chinensis)>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欧李(Cerasus humilis)>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枸杞(Lycium chinense)。(2)根据现有植被结构类型、生长状况及其防护功能等因子与立地类型综合分析,兼顾防护效能与经济效益筛选出适合南疆沙区不同立地条件的防护林结构类型,包括防风固沙林6种、农田防护林12种、用材林5种、经济林4种、护路护岸林9种。(3)防护林体系中乔木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的疏透度、林龄、带高相关,同时季相变化也是影响防护林防风效能的重要因子;稀疏型林带防护效果最佳,林带的防护距离为带高10~13H以内,其中最佳防风区域为林带背风面带高的3~5H;风沙前沿区灌木片林的密度、灌高、分枝数是影响防风效能的关键因子。过渡区与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主林带间距离应以主林带树高的11H为依据确定,一般应按主林带间距100~150m、副林带间距150~200m为宜。主林带是起主要防护作用的林带,其走向应与盛行风向(主要害风方向)垂直,同时尽可能与田间道路、排灌渠道等的方向一致,若受地势、河流等影响不能与主风向垂直时,允许有绿洲内部>风沙前沿区;风沙前沿区和过渡区胡杨、新疆杨、柽柳乔灌混交林的生态效益综合评分为38.79、41.81;绿洲内部胡杨、沙棘乔灌混交林的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分为38.93。反应了区内效益最佳的均是乔灌混交结构的防护林。
中文关键词南疆沙区 ; 防护林 ; 防风固沙 ; 结构特征 ; 效益评价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URL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6056144.nh&DbName=CMFD2016
来源机构塔里木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685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荔. 南疆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D]. 塔里木大学,201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荔]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荔]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荔]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