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干旱区灰钙土区土壤中氟—镉复合污染下氟的形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薛粟尹
出版年2014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王胜利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中文摘要本文以干旱区白银城郊F和重金属Cd污染的钙质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系统的研究了当地表层和剖面农田土壤中F含量及其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基于干旱区灰钙土中Cd-F复合污染下的小麦盆栽试验,研究Cd-F复合污染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各形态的转化归趋和生物有效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干旱区灰钙土中氟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银城郊东大沟表层土壤氟含量高于我国地氟病发生区土壤全氟的平均值,土壤存在一定的氟污染,较易发生地氟病;西大沟表层土壤处于未污染土壤的F含量范围内。在土壤氟污染较为严重时,干旱区灰钙区土壤中氟的主要赋存形态表现为残余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而土壤氟含量较小,处于正常未污染范围时,其赋存形态除了受到污染源不同的影响以外,还会随着土壤平衡时间的长短而有所改变;(2)土壤剖面垂直方向上F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属于表层富集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F含量在第五层(80-1OOcm)土壤有所回升,可视为存在元素垂直分布转折层。垂直方向上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与土壤中全氟的分布较为相似;铁锰氧化态氟在垂直剖面中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而有机结合态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各层剖面土壤中的形态氟平均含量占总氟含量的百分比为:残余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3)F在小麦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干旱区灰钙土中小麦对氟的吸收主要来自于根。野外调查样点中小麦各部位的F平均含量表现为根>叶>壳>茎>粒;而盆栽实验中,相同处理下,小麦植株各部位对F的积累能力表现为根>壳>叶>粒>茎。小麦粒中F的含量高于可食用的健康标准,存在严重的F污染。(4)F-Cd的交互作用受到土壤中F-Cd的相对浓度的影响。野外调查发现F、Cd含量处于高浓度范围时存在更为明显的F-Cd交互作用;盆栽实验中当土壤中F含量为低、中浓度时,Cd浓度为40 mg·kg~(-1)能促进小麦根系对土壤中F的吸收;在土壤F浓度较高时,Cd的存在会促进小麦根对F的吸收。土壤中Cd浓度处于5-20 mg·kg~(-1)之间会阻止F在茎中停留或促进F由茎向其他部位转移;同时Cd的存在也会促进F向小麦叶部位转移。研究表明,Cd污染的发生也许是氟中毒的一个隐藏的关键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但F-Cd复合污染的相关问题值得重视。(5)干旱区灰钙土区可利用土壤的全氟、水溶态氟以及水环境中氟进行评价,土壤全氟的评价标准为653mg·kg~(-1),土壤水溶态氟的评价标准为8.7mg.kg~(-1),水环境氟的评价标准为1.75 mg.L~(-1),如果土壤或水环境里氟含量超过该限值,则会引起该地区地氟病的发生。
中文关键词灰钙土 ; 氟 ; 镉 ; 复合污染 ; 形态特征 ; 生物有效性 ; 环境质量指标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URL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7278126.nh&DbName=CMFD2018
来源机构兰州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5495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薛粟尹. 干旱区灰钙土区土壤中氟—镉复合污染下氟的形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D]. 兰州大学,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薛粟尹]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薛粟尹]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薛粟尹]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