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戈壁葡萄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制度模式研究
李昭楠
出版年2012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李唯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中文摘要甘肃河西地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稀少,但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优质葡萄产区之一。然而,水资源短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及农业用水的浪费,导致沙生植被枯萎死亡,沙尘暴肆虐,土壤盐碱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农业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酿酒葡萄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规模。因此,寻找一种适合于葡萄的节水灌溉模式对于提高当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滴灌技术是对作物根区一定范围内进行局部灌溉的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方法,在戈壁干旱区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针对目前甘肃河西戈壁葡萄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研究不够深入,多灌、少灌或不能适时滴灌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因大面积覆膜费工费时和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导致人们对推广葡萄膜下滴灌节水增效潜力认识不足,尚未普遍实施膜下滴灌。因此,本文在国内外膜下滴灌研究的基础上,于2010~2011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嘉峪关紫轩葡萄种植园,围绕葡萄不同滴灌水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不同滴灌水量对葡萄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效应,以及对葡萄经济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 (1)对不同滴灌处理条件下沙壤土土层80cm的赤霞珠测定深度0-80cm和沙砾土土层20cm的梅鹿辄测定深度0-40cm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表明,两种葡萄膜下滴灌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膜常规滴灌方式(CK)下的土壤含水量。覆膜处理下的T_1和T_2分别比CK节水33%和17%,T_3与CK灌水量相同,但T4比CK多灌水43%;需水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生育期内,浆果生长期耗水量最大,为需水关键期,浆果成熟期次之,而新梢生长期和花期最少。葡萄赤霞珠和梅鹿辄生育期的最佳灌水量应是160m~3/亩(T_1),每次灌溉定额为10~20m~3/亩。 (2)系统分析了不同滴灌水量对酿酒葡萄2010~(-2)011年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戈壁葡萄光合曲线从上午8:00时至下午16:00时净光合速率基本呈“单坡线”基本规律;通过研究葡萄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可知,赤霞珠在覆膜T_1条件下,叶片日均水分利用效率要比T_2-4分别高0.13、0.19和0.15mmolCO_2·mol-1HO_2,比CK高0.11mmolCO_2·mol-1HO_2;同样条件下,梅鹿辄叶片日均水分利用效率要比T_2-4分别高0.23、0.3和0.23mmolCO_2·mol-1HO_2,也比CK高0.32mmolCO_2·mol~(-1)HO_2;对2011年7月和8月份葡萄光合特性的测定进一步发现,T_1和CK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它覆膜处理,但T_1比CK省水33。因此,T_1灌溉模式达到了节水和提高叶片水分利用率的目的;对不同滴灌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葡萄净光合速率及各光合参数的模拟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各光合参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3)对2010~(-2)011年葡萄赤霞珠和梅鹿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滴灌处理条件下的变化分析表明,覆膜T_1和常规滴灌的处理(CK)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都较低,但覆膜的叶绿素含量高于未覆膜CK;同时也表明,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另外,对2010~(-2)011年两种土壤类型葡萄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表明,覆膜的生理生化指标值均优于CK,覆膜处理间T_1较T4节水180mm/亩,T_1比CK每亩节省了120mm的灌水量,节水效果显著。总体看,覆膜处理葡萄的生长指标发育快于未覆膜处理条件下。对于戈壁干旱区来说,T_1灌溉模式有利于解决该地区灌溉缺水的问题。 (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10~(-2)011年,膜下滴灌灌溉产量高于常规滴灌灌溉,赤霞珠和梅鹿辄产量T_1比CK年平均高了2485.65kg/hm~2和2009.78kg/hm~2;因此,灌水量为240mm/亩的T_1不仅比CK每亩节省灌水量120mm,而且还实现了产量的提高。膜下滴灌灌溉在以水调质过程中,提高了酿酒葡萄的品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水分。 (5)通过对不同滴灌处理条件下葡萄灌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可知,灌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影响葡萄产量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其中水分利用效率对实现葡萄增产更为重要;同时对不同滴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的分析表明,膜下滴灌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葡萄水分利用效率,且赤霞珠和梅鹿辄覆膜T_1比CK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1kg.mm~(-1).hm~(-2)和1.16kg.mm~(-1).hm~(-2),在覆膜处理中以较少的灌水量实现了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达到了节水的目的;覆膜处理的水分经济效率总体高于CK,2010~(-2)011年覆膜T_1处理下赤霞珠的水分经济效率均值比CK高3.34元.mm~(-1)hm~(-2),同样覆膜T_1处理下梅鹿辄的水分经济效率均值比CK高1.99元.mm~(-1)hm~(-2),T_1以较低的成本投入量,实现了水分经济效率的提高;通过各生产要素投入对葡萄产量影响的分析,水资源和覆膜投入对酿酒葡萄的产量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可见,膜下滴灌在戈壁干旱区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对在这一地区发展葡萄产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笔者初步提出了干旱荒漠区膜下滴灌的田间灌溉应用模式。
中文关键词戈壁干旱区 ; 膜下滴灌 ; 水分利用效率 ; 葡萄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URL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2034280.nh&DbName=CDFD2012
来源机构甘肃农业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435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昭楠. 戈壁葡萄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制度模式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201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昭楠]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昭楠]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昭楠]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