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 | |
周剑虹 | |
出版年 | 2011 |
学位类型 | 博士 |
导师 | 单霁翔 ; 王建新 |
学位授予单位 | 西北大学 |
中文摘要 |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贸易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全长4000公里,沿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丝绸之路整体研究:对话之路”项目,将这条已消失的交流之路又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学者们对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的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 历年来有关丝绸之路的著作成千上万,优秀之作也不胜枚举。但是将丝绸之路作为典型文化线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丝绸之路“申遗”研究为的切入点,分析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申遗”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丝绸之路陕西段和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线路为例,探讨解决遗产遴选、文化线路保护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文化线路的保护管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文化线路价值构成研究是丝绸之路“申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4条文化线路的分析研究,认为应从时间、空间和遗产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并结合文化线路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对文化线路的遗产的价值进行研究和评估。同时以丝绸之路陕西段乃至中国为例,探讨丝绸之路文化线路构成遗产的主要类型和内容。 丝绸之路作为典型的文化线路,跨度大、穿越的省、市众多,我国文化遗产“条块”管理模式已不适宜于文化线路的整体管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并依据丝绸之路陕西段文化遗产管理的现状,提出应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文化线路遗产管理委员会,对分布于各省的文化线路遗产进行垂直式保护管理。与此同时,成立丝绸之路研究机构,机构不仅负责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及资料收集,还对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有建议和否定的权利,从而实现专业人员对文化遗产决策工作的监督。而对于单体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则应通过编制遗产保护规划、加大利益相关者参与遗产保护工作等措施和方法,实现文化遗产的战略管理。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发挥遗产价值和功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利用。维持遗产本体和环境的真实性是遗产保护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遗产旅游是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现遗产旅游的过程中,不但应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措施等方式,引导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遗产的教育功能,更应维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从而实现文化线路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中文关键词 | 文化线路 ; 丝绸之路 ; 保护管理 ; 可持续发展 |
语种 | 中文 |
国家 | 中国 |
URL | 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1088198.nh&DbName=CDFD2011 |
来源机构 | 西北大学 |
资源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4080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周剑虹. 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 西北大学,201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周剑虹]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周剑虹]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周剑虹]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