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研究
汤秋香
出版年2008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章建新 ; 李少昆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中文摘要本论文针对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运用农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一对一农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和西北绿洲区,对保护性耕作的产量效应、综合效益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素进行了探索性评价和分析,取得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 (1)通过农户调查、咨询相关专家,分析了我国主要粮食产区的主体耕作制度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采用情况。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总体保护性耕作类型以少耕为主,免耕、秸秆覆盖等其他方式相结合。不同区域具体表现为:东北平原耕作方式以少耕为主,成都平原以秸秆覆盖免耕为主,西北绿洲和华北平原为秸秆处理、旋耕和少免耕综合措施相结合。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保护性耕作农户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相对较低。东北平原破茬合垄保护性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等保护性耕作模式、成都平原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免耕+稻草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农户采用率较高。 (2)从农户认知的角度,采用农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就农民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进行了分析。①农民了解和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途径来源于邻近农户、政府示范和宣传引导。②保护性耕作技术省工这一特点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③保苗率低和作物长势差是农户公认的导致保护性耕作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病虫害加重、草害加重和保墒效果差则分别在不同地区有所体现。④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保护性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等保护性耕作模式、成都平原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免耕+稻草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农户乐于接受,今后应加大推广力度。⑤东北平原的留茬垄侧播种模式、华北平原的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模式投入增加较明显。⑥较多农户认为华北平原的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东北平原的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和留茬垄侧播种模式具有较好的增收增效作用。 (3)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针对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媒体和农技人员的介绍及培训是农民接受该技术的前提;增产是农户采用的内因;政府示范和宣传引导是主要的驱动机制;机具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4)运用层次分析法、均方差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法,初步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模式产量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平原的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模式,华北平原的上茬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下茬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模式,西北绿洲的留高茬免耕直播模式,成都平原的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免耕+稻草覆盖模式,适合在当地优先推广应用。这种方法为优化选择适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 ; 农户认知 ; 评价 ; 研究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URL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066311.nh&DbName=CMFD2008
来源机构新疆农业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295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汤秋香. 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研究[D]. 新疆农业大学,2008.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汤秋香]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汤秋香]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汤秋香]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