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西鄂尔多斯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与适应性进化分析
张颖娟
出版年2002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杨持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中文摘要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古地中海边缘,是我国温带荒漠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典型地区。特殊的自然生态背景,使西鄂尔多斯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特有现象最明显的区域。该地区集中分布着一批古老残遗物种,这些物种大多为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对维持草原化荒漠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地理环境演变、主要物种的形态、繁育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方面探讨西鄂尔多斯物种的适应性进化问题,研究结果如下: 西鄂尔多斯经历了一系列地理环境演变,由于没有受到第四纪大陆冰期的直接侵袭,物种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气候后,在适宜的生境中保存下来。灌木成为适应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优势生活型。灌木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和分布一方面反映了物种对生态地理环境变迁的良好适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生境对物种生存的适宜性。 该地区植物的形态结构既具有旱生植物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特适应生境的特点。主根深入土壤,侧根发达;茎机械组织发达,叶小,多数表皮具附属物,角质层加厚,气孔下陷,叶肉组织栅栏化。这样的结构能有效利用水分,减少强烈蒸腾,增强光和作用,抵抗干旱胁迫。茎叶中普遍存在的粘液细胞和含晶细胞,也有利于提高吸收和贮存水分的能力。多数植物具有劈裂生长的特征,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干旱环境又一明显的适应现象。正是这种多途径的适应性保障了物种的生存。 从繁育特征看,该地区植物通过多种生殖对策适应环境的变化。花结构表现出虫媒异花传粉和自花授粉的适应特点,生态隔离的邻近种群间自花授粉具有直接的进化适应意义。繁育系统兼有有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有性生殖中又有异交和自交的交配系统。多数物种具有花多果少的生殖格局,不结实的花具潜在的生殖功能。这些特征有利于种群渡过恶劣环境条件,对种群的进化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对四合木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等位酶和RAPD标记都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等位酶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60%,等位基因平均数A=1.6,平均期望杂合度He=0.245,种群遗传分化表明9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Gst=0.051)。在DNA水平上,22个RAPD引物扩增出116条带,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83%,多态位点比例从20%-100%随引物和种群而变化。种群遗传分化表明86.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Gst=0.135),两种方法都说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直接相关关系。遗传多样性反映了四合木基因组DNA存在较高的变异怀,
中文关键词西鄂尔多斯 ; 残遗物种 ; 生殖对策 ; 遗传多样性 ; 适应性进化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URL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6130465.nh&DbName=CDFD2006
来源机构内蒙古大学
资源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1368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颖娟. 西鄂尔多斯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与适应性进化分析[D]. 内蒙古大学,200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颖娟]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颖娟]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颖娟]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