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景电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陈芳; 李亚; 周兰萍; 魏怀东; 胡小柯; 杜娟; 张忠
完成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登记(发布)日期2015
中文摘要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景电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1308RJYA095)是甘肃省科技厅于2013年批准立项,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承担的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项目,项目经费2万元。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干旱区发展扬水灌溉根本性地改变了区域环境的原始发展规律,导致区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破坏性效果。然而,土壤盐度格局变化多端,呈现出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利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准确监测。项目采用遥感与野外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景电灌区上水前、后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动态演变、盐渍土空间特征等及次生盐渍化景观生态效应进行研究,为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改良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研究表明:随着景电灌区一、二期工程上水,气温总的呈上升过程且有明显的逐时段加剧,上水前、一期上水时段景泰灌区的气温变化缓慢,二期上水时段气温呈波浪线上升趋势;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呈逐时段下降;降雨量逐时段增加;年平均相对湿度总的呈增加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上水前到一期上水时段增幅较大,二期上水时段基本趋于稳定;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下降趋势为23.63mm/a,上水前到一期上水时段蒸发量减幅较大,二期上水减幅变缓。1973-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为草地、戈壁、沙地和盐碱地呈减少趋势;耕地、林地、居民点呈增加趋势,耕地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景电灌区的景观基质由1987年的戈壁和草地变为2014年的耕地和戈壁。虽然盐渍化土地整体所占比例较小,且在研究时段内其所占面积比例也在逐年减少,但受绿洲内部耕地变盐渍地过程的影响,盐渍化对区域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却逐步加剧。 四、创见与创新 采用遥感与野外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干旱区次生盐渍化问题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探索了区域土壤盐渍化监测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项研究属于环境类科研项目,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也没有进行成果转化,但是,本项目研究在综合分析景电灌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盐渍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引黄灌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为区域水利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具有间接的经济效益。 项目执行期为2013-2015年,项目批准时间为2013年11月,项目执行时间短,而论文撰写从样品采集、分析、化验所需周期较长,因此,导致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均处在审稿阶段,发表的研究论文较少。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七、成果简介 在干旱区发展扬水灌溉根本性地改变了区域环境的原始发展规律,导致区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破坏性效果。景电灌区是一个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的大型引黄灌区,灌区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灌区建成40年来,区域次生盐渍化问题逐步加剧,已经开始影响到灌区经济发展。项目采用遥感与野外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区气象、遥感、植被、土壤等的调查取样与数据分析,对景电灌区上水前、后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动态演变进行研究,揭示灌区发展过程中土壤次生盐渍化发展的动态,为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改良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中文关键词次生盐渍化 ; 遥感 ; 景电灌区
成果类型基础理论
中图法分类号S156.41
URL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670002
来源机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资源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3618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芳,李亚,周兰萍,等. 景电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Z]. 基础理论,201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芳]的文章
[李亚]的文章
[周兰萍]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芳]的文章
[李亚]的文章
[周兰萍]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芳]的文章
[李亚]的文章
[周兰萍]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