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荒漠藻综合固沙技术研究与示范 | |
闫德仁; 张文军; 刘新前; 胡小龙; 胡春香; 薛博; 袁立敏; 曲娜; 黄海广; 安晓亮; 姚建成 | |
完成单位 |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
登记(发布)日期 | 2013 |
中文摘要 | 我国的科技人员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流动沙丘固定后,生态环境条件最明显的变化是沙地形成完整的结皮层。而流动沙丘建立人工植被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流沙的移动,但沙面一旦形成结皮层,则增加了地表的粗造度,抗风能力也明显提高,使沙面趋于稳定。同时,结皮层是沙土养分富集区,通过物质、能量的循环作用,对改善风沙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人工构建乔灌草藻等沙地近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沙区植物的自然恢复,增加流动沙地生物种的多样性,提高沙地抗风蚀的能力,提高防沙治沙综合技术措施的生态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从流动沙丘风蚀控制技术、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形成技术以及生物结皮层固沙效益、生态功能等方面研究了生物结皮野外接种综合配套技术,并探讨了人工喷洒藻类的样地植被盖度、生物结皮厚度、结皮平均覆盖度、结皮类型等的关系,总结完善了流动沙地风蚀控制技术和荒漠藻野外接种促进生物结皮形成的配套技术。 主要研究荒漠藻培养技术,荒漠藻生物结皮野外接种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荒漠藻生物结皮层固沙效益及评价指标研究。用跑道式培养池对筛选的具鞘微鞘藻和爪哇伪枝藻进行培养,通过野外喷洒接种到沙地上,并在沙障和沙柳、杨柴固沙林保护下能够形成生物结皮层,生物结皮平均盖度69.2%,林带间草本植物平均盖度提高到16.3%。提出了流动沙地风蚀控制技术和荒漠藻野外接种促进生物结皮形成的配套技术,完成示范区建设300亩。野外跟踪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人工接种荒漠藻生物结皮层和天然生物结皮层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功能,人工接种生物结皮形成时间越长利于增加生物结皮层养分含量。 |
中文关键词 | 生物结皮 ; 荒漠藻 ; 皮层 ; 野外 ; 综合 ; 固沙技术 |
成果类型 | 应用技术 |
中图法分类号 | S775 |
URL | 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690539 |
资源类型 | 成果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3347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闫德仁,张文军,刘新前,等. 荒漠藻综合固沙技术研究与示范[Z]. 应用技术,201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闫德仁]的文章 |
[张文军]的文章 |
[刘新前]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闫德仁]的文章 |
[张文军]的文章 |
[刘新前]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闫德仁]的文章 |
[张文军]的文章 |
[刘新前]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