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河西绿洲灌漠土高产农田有机碳淀积机理及预测模型构建
车宗贤; 俄胜哲; 袁金华; 黄涛; 王婷; 崔云玲; 包兴国; 杨蕊菊
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登记(发布)日期2013
中文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全球变化及碳循环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河西绿洲高产土壤有机碳淀积机理及预测模型构建"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1982年和1988年在甘肃张掖和武威灌漠土上设置的长期土壤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系统深入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施用化肥(N, NP, NPK)、施用不同有机肥(M, G, S)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等不同施肥制度下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演变规律。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4点: (1) 构建了河西绿洲灌漠土不同耕作模式和施肥条件下,有机碳含量演变预测模型,确定了维持灌漠土有机碳含量平衡所需最小有机碳投入量。 常规耕作条件下,不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演变可用Y=M初-160N模型来预测;年有机肥投入量7500kg/hm2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演变可用Y=M初-160N+0.31Min模型来预测;培肥模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演变可用Y=M初+259x-0.49来模拟预测。维持灌漠土土壤有机碳平衡,年均需投入有机碳516kg/hm2。 (2) 确定了施氮及缺氮条件下,河西绿洲灌漠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增产效应及数量关系。 施氮情况下,河西绿洲高产农田单位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18kg/hm2和870kg/hm2,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与灌漠土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而在缺氮情况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增产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负贡献。 (3) 探明了河西绿洲灌漠土有机碳含量提升的主要途径。 欲提高河西绿洲高产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施用外源有机碳是主要途径,仅作物根茬归还不足以弥补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难以维持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4) 明确了河西绿洲灌漠土对有机碳的淀积和固持作用。 施用有机肥增加了灌漠土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土壤有机碳在>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了灌漠土土壤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降低了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和矿化的潜能,增强了灌漠土土壤对有机碳的淀积和固持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已投稿学术论文5篇、接受3篇,已出版专著1部、拟出版专著1部,申报专利4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为系统阐述土壤的固碳机制,还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不同肥力土壤的固碳效率。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生态区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中文关键词长期施肥 ; 土壤有机碳库 ; 预测模型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中图法分类号S153.6
URL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651820
来源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资源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3288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车宗贤,俄胜哲,袁金华,等. 河西绿洲灌漠土高产农田有机碳淀积机理及预测模型构建[Z]. 应用技术,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车宗贤]的文章
[俄胜哲]的文章
[袁金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车宗贤]的文章
[俄胜哲]的文章
[袁金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车宗贤]的文章
[俄胜哲]的文章
[袁金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