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内蒙古高原南缘三趾跳鼠种群结构及其传播鼠疫危险性的调查研究 | |
何宗章; 宋常青; 麻春波; 黄志刚; 徐晓清; 麻春雷; 陈卫东; 李国维; 谭晓柏; 李志敏; 冷春波 | |
完成单位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登记(发布)日期 | 2011 |
中文摘要 | 一、任务来源: 该课题是2010年承德市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项目名称 “内蒙古高原南缘三趾跳鼠种群结构及传播鼠疫危险性的调查研究”。编号:201021112。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项研究应用于鼠种群调查及鼠疫研究领域。技术原理为 (1)鼠密度调查:野鼠密度调查:选择耕地、林地、山坡沙地、草滩、垄岗五种不同的生境,以1公顷为1个样方,共调查267个样方布夹3150把,捕鼠214只,平均鼠密度0.80只/公顷。小型鼠密度调查:采用五米夹线法选择草滩、耕地、山坡沙地三种生境,布夹2400把,捕鼠30只(黑线仓鼠22只、三趾跳鼠7只、五趾跳鼠1只),捕获率1.25%。家鼠密度调查:布夹2400把,捕鼠14只(围场小家鼠7只、大家鼠7只,),捕获率0.58%。重点监测调查三趾跳鼠的栖息地周边地域的生态环境,食物种类相互关联性,进一步证明鼠种之间栖息地是紧密相连的。对生态环境,植被食物种类个有明显区别。三趾跳鼠以荒漠半沙化沟壑地域夜间活动进食为主,达乌尔黄鼠以低矮牧牛羊场地及牧区驻地周边或公路两旁白天活动进食为主,野外小型鼠以耕地周边,围栏草场,龙岗地域夜间活动进食为主。监测调查采用先进GIS卫星定位系统每个监测样方进行定位,捕到每只标本进行定位。对每只鼠标本肝,脾,肾进行细菌学培养,黄鼠血清间接血凝检验均为阴性。分别解剖7只三趾跳鼠各器官未发现病理变化,制作2只标本保存。2010年5月26~27日,我们在河北省围场县苏家大山以北10kg,围场县御道口以西10kg,距围场至多仑公路1kg草滩沙化交错地带进行常规小型鼠监测,布板夹200把,捕获7只跳鼠标本,经鉴定为三趾跳鼠。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Pallas)是河北首次记录到该物种。趾跳鼠明显的形态特征。后肢具三趾,各趾下被有梳状硬毛;门齿前面呈橙黄色,中央有纵沟;体侧浅沙黄色,毛基白色;腹面、前肢、后肢内侧均为白色;尾上下两色,背方为纯沙黄色,腹方白色,尾末端有黑褐色和白色毛相间而成的毛束,但其黑褐色环在腹方为白毛隔断。腹部末端有肛门、泌尿孔,可见下降的睾丸,未见阴道孔及胸腹两侧乳头。平均体重295g(223~361)。 (2)标本量度:平均体长120 mm(100~140);尾长175 mm(150~200) 后足长65mm (60~70);鼻骨长13.5 mm (12~15);眶间宽11 mM (3)形态比较:三趾跳鼠体形比五趾跳鼠略小;耳比五趾跳鼠小且圆钝;后肢不如五趾跳鼠发达;三趾跳鼠尾末端黑褐色环在腹方为白毛隔断,五趾跳鼠尾末端为连续黑褐色环。三趾跳鼠门齿前面呈橙黄色,中央有纵沟,而五趾跳鼠门齿前面呈白色。 (4)鉴定比对:经过对捕到七只三趾跳鼠的心、肝、肺、脾、肾分别进行鼠疫菌培养均为阴性;对捕到七只三趾跳鼠心脏内血液分别进行血清检验均为阴。 三、主要性能指标完成情况: 1、发现并捕捉三指跳鼠,并对其登记、鉴定、报告、制作标本。 2、研究三指跳鼠种群结构。包括: (1)个体的密度。 (2)栖息地内鼠种结构及相互关系。 (3)鼠年龄构成。 (4)自然繁殖情况。 3、研究三指跳鼠传播鼠疫危险性。 四、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国内已有调查三趾跳鼠在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空间分布情况的文献报道。国内已有从银川三趾跳鼠分理处鼠疫菌及对准葛尔盆地三趾跳鼠种群及鼠疫抗体情况进行调查的文献报道。但国内未查到于河北省发现三趾跳鼠对其生境、公共卫生学义及河北北部适宜栖息地及种群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报道。经过我们近两年采用先进GIS卫星定位系统跟踪监测调查,发现三趾跳鼠的栖息地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对标本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解剖,细菌培养,血清学检验,在国内较为先进的。 五,成果创造性、先进性: 1、发现河北啮齿类动物新记录种。 2、首次开展研究河北北部三指跳鼠生境及公共卫生学意义及河北北部三指跳鼠适宜栖息地研究。 3、河北北部鼠类种群结构研究。 六、作用意义: 1、填补河北啮齿动物检名录对三指跳鼠的空白。标志着我省又有一个新的记录种被发现。 2、通过三指跳鼠种群结构研究,弄清三指跳鼠的分布、活动范围、活动规律,对指导鼠疫防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三指跳鼠的出现作为我省北部坝上草原严重退化,出现荒漠、半荒漠化的标志,对封沙固林、保护草场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4、通过三指跳鼠传播鼠疫危险性研究,对三指跳鼠传播鼠疫的危险性作出科学的评价。做好坝上地区鼠防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推广应用范围及前景: 围场坝上地区连续监测鼠疫三十余年,此地区存在着五趾跳鼠,自2008年~2009年发现三趾跳鼠并捕获2只2010年5月在野外小型鼠监测时捕获7只经鉴定为三趾跳鼠,是河北坝上地域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围场县是历史疫区存在着浅的鼠疫危险性,随着旅游事业事业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交往频繁,新能源风电大力开发,大唐建设的不断深入,河北北部坝上地域与内蒙古多个鼠疫疫源地紧密相连,鼠疫传播发生几率明显增加。三趾跳鼠也是传播鼠间鼠疫鼠种之一,在我省内发现三趾跳鼠意义重大。给鼠防监测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监测面积扩大,检验技术要提高判断准确,是预防鼠间鼠疫向人间鼠疫传播的重要一环。 经过河北省围场县坝上地区连续30余年鼠疫监测,近两年捕获到三趾跳鼠,进行生态环境,栖息地;植被;种群结构;卫生学意义等多方调查研究,河北省内发现新的啮齿动物种群(三趾跳鼠),为河北省鼠疫防治监测提供新的鼠种,乃至全国对三趾跳鼠有了新的认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性。 |
中文关键词 | 内蒙古高原 ; 南缘 ; 三趾跳鼠 ; 种群结构 ; 鼠疫 ; 传染病防治 |
成果类型 | 应用技术 |
语种 | 中文 |
国家 | 中国 |
中图法分类号 | R516.8 |
URL | 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503381 |
资源类型 | 成果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2875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何宗章,宋常青,麻春波,等. 内蒙古高原南缘三趾跳鼠种群结构及其传播鼠疫危险性的调查研究[Z]. 应用技术,201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何宗章]的文章 |
[宋常青]的文章 |
[麻春波]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何宗章]的文章 |
[宋常青]的文章 |
[麻春波]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何宗章]的文章 |
[宋常青]的文章 |
[麻春波]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