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
[unavailable]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登记(发布)日期2010
中文摘要(1)任务来源 本项目(项目名称: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为2007BAD46B00。项目经费3672万元,其中国拨2372万元。项目历时四年,由肖洪浪研究员主持完成。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项目致力于缓解发展、环境、水资源的矛盾,提高生态建设水效益。项目成果可支持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地学、生物学、环境学、生态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成果建立在下述两大主要原理研究上: 地学和生物学尺度上的水—生态效益平衡原理:基于野外定位观测、实验、试验基础研究,认识生态、生物系统特征、规律和演变过程,分析植物在生理、生态方面对水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定位观测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运动和平衡,结合室内分析、模拟,定量研究土壤—植物系统的水平衡动态、耗水规律及其生态水文过程,集成土壤—植被系统水平衡模式和生态系统水分—生物管理关键技术;通过地面覆盖、灌溉制度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在实现绿洲农业高效与节水平衡的基础上,集成绿洲高效节水关键技术。 近自然修复与重建原理:基于地理系统和生态系统概念下,定位民勤绿洲退化生态系统的本质,开展跨地带的综合考察,认识自然系统尺度及其运行规律,鉴别物种配置、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选择优势和建群乡土物种,结合生态功能、植被改造及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技术研发试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结合民勤绿洲沙漠化现状及生态环境退化的特征,开展物种弃补、保育恢复、水分管理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试验示范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总结雨养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和主要模式,提出民勤生态环境修复前提下的石羊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综合管理模式。 (3)性能指标 针对石羊河流域水环境破坏、生态严重退化的现状,衔接国家正在实施的多项石羊河生态综合治理重大工程项目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以民勤县为重点在石羊河流域综合集成沙漠化防治、生态恢复、节水和高效绿洲建设等技术,形成云—山—河—漠和谐共生的流域模式;有效遏制生态退化,根治风沙危害,确保流域水和生态安全,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项目具体目标包括: 1)下游民勤地区,研发80~100mm降水区的雨养生物措施与机械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完成试验示范研究,形成有效遏制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拢系统技术,建立下游生态—经济型节水、高效绿洲模式。 2)中游集成绿洲节水技术体系和高效绿洲模式,完成试验示范研究,保证下游供水目标实现,提供流域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 3)上游祁连山区集成和研发云水资源利用技术、水源涵养和草地保育技术体系,开展试验示范,为流域发展提供稳定的出山径流。 为达到该目的,主要完成了五项研究:民勤—雅布赖风沙口综合治沙技术集成试验,民勤西沙窝雨养型荒漠植被恢复技术集成试验,中游高效、节水绿洲建设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系统保育技术集成,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水管理技术集成研究。 完成了六个方面的技术集成:强风沙口固+阻+雨养生物综合治沙技术,水—生管理的生态水文原理和技术,雨养生态修复与重建原理和技术,流域尺度高效节水原理与技术,上游林草间作低密度宽带造林与涵养水源原理与技术,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原理技术。 形成五个方面的技术模式:民勤—雅布赖风沙口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模式,退化白刺群落结构优化修复技术,民勤绿洲灌区高效/节水技术与模式,上游林草间作低密度宽带造林技术模式,面向生态需水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技术。 项目经过4年科技支撑研究试验,完成全部攻关任务,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发表科技论文74余篇,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制定并颁布五个地方技术规程规范,建立试验示范基地7个,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基于上述成果,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下述4个方面具有重要突破: 1)强风沙口固、阻与雨养生物综合治沙技术; 2)白刺沙堆保育、恢复、重建技术集成; 3)绿洲高效节水技术; 4)浅山区低密度宽带造林水源涵养技术。 (5)作用意义、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项目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研发和集成的防沙治沙、雨养生态恢复与管理技术不仅适用于内陆河流域,而且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居生态环境是目前全人类共同关心的最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民勤是目前中国人居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抢救民勤绿洲,恢复人居生态环境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一环。 本项成果已在石羊河流域建立示范区12个,开展试验示范面积8.2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后若干年内该项目成果陆续实施推广,流域生态环境必然得到改善,项目成果的实用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体现。 由于研究周期太短是项目的实际问题。生物工程、生态技术难以在三年实施周期内全面集成,有关技术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生物工程通常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鉴别和完善生态模式。
中文关键词民勤 ; 沙漠化 ; 防治 ; 生态修复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X171.4
URL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450904
来源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资源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275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unavailable]. 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Z]. 应用技术,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unavailable]]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unavailable]]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unavailable]]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