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荒漠区优质樟子松苗木培育及农防林营造技术研究与示范
刘世增; 满多清; 严子柱; 康才周; 吴春荣; 李银科; 李德禄; 金红喜; 尉秋实; 朱国庆; 马力; 王永桢; 李万年
完成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登记(发布)日期2008
中文摘要简要技术说明: 针对干旱区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难题,从樟子松种子育苗及幼苗的生理生态特性、适应能力及生态环境差异入手,借鉴国内外樟子松及当地针叶树苗木繁育技术,通过土壤改良、苗床设计、水肥控制、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耐盐性指标、沙地衬膜、覆盖越冬等樟子松种子大田育苗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和进一步的技术熟化,解决了干旱荒漠区樟子松育苗、保苗的关键技术;使我国干旱荒漠区樟子松苗木乡土化本地化、规模化繁育获得成功,并进行了樟子松造林技术和防护林营造模式的试验研究和大面积造林推广,筛选出了防护林优化配置模式。 1.干旱荒漠区樟子松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1.1樟子松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出苗及成苗的影响。樟子松不同种子处理育苗试验表明:自来水浸种和砂藏处理较好,种子出苗率高,立枯病发病轻;而热水浸种、冷冻种子育苗成苗率低,发病率高。 1.2不同播种量、播深及苗床对樟子松出苗率、成苗率的影响。不同播种量,出苗率差异不大,发病率,成苗率,成苗数差异却显著,播量为15g/m2的处理,发病率低,成苗率高。播深∈(0.75,1.5),出苗速度适中,出苗率最高,长势优良,比较适宜的播深应为1cm左右。平床和半高床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平床保水,保肥性好,出苗率和保苗率均优于半高床;樟子松在河西沙区育苗,宜选平床。 1.3不同季节樟子松育苗对出苗及成苗的影响。春季是樟子松种子育苗的适宜季节,夏、秋两季育苗,病害发生严重,且成苗率低,冬季温室育苗,可以解决幼苗越冬难的问题。幼苗在温室内不间断的生长,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三年出圃的苗木,两年即可出圃,且各项指标的结果也较好。 1.4土壤含盐量对樟子松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的影响。樟子松原产地土壤含盐量低,土壤pH6.5~7.0,有利于樟子松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而干旱荒漠区大部分土壤含盐量高,PH7.5~8.5,是限制樟子松种子育苗的一个主要因子。试验表明:当盐溶液浓度大于0.3﹪时,对樟子松种子的发芽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升高,种子的发芽率迅速下降;当盐溶液浓度为0.6﹪时,接近一半的种子不发芽,高于1.0﹪时,大部分种子不发芽。在樟子松育苗工作中,首先要选择含盐量相对低的土壤,以土壤全盐量0.4﹪为界,然后根据土壤含盐量采用改土和化学中和的方法降低pH值;化学中和方法就是依据土壤含盐量施用15~30g/m2农用硫酸亚铁粉,出苗率达到70﹪以上。 1.5不同的越冬处理方法对樟子松幼苗的影响。经过樟子松露地越冬和埋土越冬试验,当幼苗沙埋5~10cm厚,只有50~60﹪的苗木安全越冬;埋沙15~20cm厚,90﹪以上的苗木保存;苗地为壤土和粘壤土的,冬灌后埋土10~15cm厚,90﹪以上能存活。 1.6樟子松播种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樟子松育苗常发的病害是立枯病,且不同生长时期发病类型不同,主要表现为烂芽型、猝倒型和立枯型三种;试验研究表明,用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种子消毒,用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消毒,出苗后,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立克和敌克松等药剂,每3~5天,按筛选比例交替喷洒,苗木发病率大大降低。 2.樟子松移植换成床的大苗培育技术试验研究 2.1不同土壤类型对樟子松幼苗的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经试验调查,在风沙土中,樟子松幼苗的成活率达到78﹪,而苗木后期的生长却受到影响;沙壤土对樟子松成活以及以后的生长都有利,其保存率、高生长、粗生长都比风沙土好;粘土地对成活率有影响;原种源地菌根土携带能抑制某些病菌并促进根系生长的菌类,其成活率为93﹪,保存率为89﹪。 2.2不同土壤含盐量对樟子松幼苗的影响。经多项试验研究测定,樟子松幼苗对土壤盐分很敏感,影响着幼苗的成活率和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为确保移植换床的大苗培育成功,育苗地的土壤总盐量应低于0.5﹪。其中,土壤PH值和HCO3-是影响樟子松苗木成活率的主导因子。 2.3 沙地衬膜育苗技术试验。沙地衬膜(70~90cm深)栽植樟子松苗木当年平均成活率高于对照样地的成活率;沙地衬膜苗露地越冬率较高,次年的平均保存率较高;对照地苗木大多数埋土越冬,越冬率高,次年的保存率高,而未埋土露地越冬苗木,越冬率低,次年保存率显著降低高生长量则显示出第一、第二年沙地衬膜苗比对照苗高,第三年则表现出沙地衬膜苗生长弱于对照地苗。 2.4塑料大棚移栽试验。项目在塑料大棚和大棚外露地进行移栽试验。栽植时间为11月,结果显示,塑料大棚内栽植的成活率高于露地栽植4倍,生长期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量增大。苗木经一年生长后,再进行换床露地定植,塑料大棚苗定植成活率为92﹪,原露地苗为94﹪,差异不大。 3.干旱荒漠区樟子松造林技术研究 3.1提高造林成活率。干旱荒漠区气候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蒸发蒸腾强烈,樟子松裸根造林的成活率低。据研究,樟子松苗木的毛细根暴露在干燥空气中5min就会失去生活力,使植株无法吸水而死亡。一般以苗木地径15~20倍大小的土坨造林成活率可达90﹪以上。樟子松造林地土壤类型以沙壤土、风沙土成活率最好,壤土次之,粘土和盐碱地最差,造林地土壤全盐量以1.0﹪为界,定植苗木采取带状、团簇状方式,保证樟子松苗木根系特别是毛根的完整性,即移即栽,并使土壤保持湿润,注意防风沙,是干旱荒漠区樟子松造林成活和良好生长的关键性措施。 3.2樟子松造林模式技术。根据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的不同生长特性、树体结构及冬季防护效益,试验进行了樟子松与衰退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和示范,与当地针阔叶树种进行了株、行间混交及造林密度试验,研究出了适合干旱荒漠绿洲区樟子松改造和更新农防林的营造模式。其中樟子松改造成熟杨树防护林等以行间配置最优,与当地沙枣、旱柳等阔叶树种以及与侧柏、祁连圆柏,云杉等株间混交更新造林为优。樟子松与阔叶速生树种株间混交以1.5×1.5m、行距3m为宜,针叶树种株行距3m×3~4m为宜,营造樟子松纯林以3m×3m为宜。目前部分改造模式已在西北干旱荒漠绿洲区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 4.干旱荒漠区樟子松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樟子松实生幼苗(1~3年生)的生长状况:樟子松播种苗第一、第二年生长缓慢,第三年开始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均迅速增加。移植换床苗,第一、第二年生长缓慢,第三年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均迅速增加,进入速生期。大苗造林缓苗期5~6a,之后年高生长量明显增加,进入速生期,40年后生长放缓,逐渐进入稳定生长期。生长量的大小与小环境气候、生境有密切关系,土壤养分、土壤含盐量、土壤水分等对樟子松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5.樟子松在干旱荒漠区的适应性及发展潜力研究 5.1樟子松在引种栽培地的生长发育适应性。河西干旱荒漠区栽培的樟子松种苗,大多来自于辽宁章古台人工林。据辽宁章古台固沙造林研究所研究,樟子松从内蒙古红花尔基天然林地引种到章古台,生长优于原产地,表现出生长旺盛期到来较早、生长率高。但河西荒漠区引种的樟子松,由于气候干旱,即使在较好的灌溉条件下,长势也弱于章古台,但优于红花尔基。据民勤沙生植物园物候观测,樟子松在河西地区自3月下旬至4月初萌动,5月上旬针叶开始发出,5月中旬顶芽形成,4月中旬至5月下旬高生长最快,6月中旬高生长基本停止,高生长较原产地提前10~15d,7a树已开花,母树种子成熟度、千粒重低,发芽率低于原产地,樟子松林下亦有很多。 5.2樟子松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性。(1)光合速率日变化:在民勤治沙站,用Li-6200便携式光合仪,分别进行了人工栽植4龄、9龄和20龄樟子松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早晨日出后速度迅速增加,中午达到最大,而后又明显下降的特征,但因树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4龄、9龄和20龄樟子松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8.7 mol·m-2·s-1、62.3 mol· m-2·s-1、19.7 mol·m-2·s-1。(2)蒸腾变化:4龄樟子松蒸腾强度在上午逐渐增大,中午及午后一段时间保持平稳,下午日落前却形成一个高峰;9龄樟子松蒸腾强度上午缓慢增长,午前急速增长,在中午形成了一个高峰;20龄樟子松蒸腾强度上午迅速增长,并形成一个高峰,但在午后又立即形成另一个高峰。蒸腾强度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树龄的增大在往前推移。比较其值,4龄(26.14mmol.m-2.s-1)>9龄(22.65mmol.m-2.s-1)>20龄(22.17mmol.m-2.s-1);以日平均蒸腾强度作比较,20龄(16.30mmol.m-2.s-1)>4龄(14.14mmol.m-2.s-1)>9龄(12.51mmol.m-2.s-1)。 研究还表明,樟子松对干旱环境的耐旱适应性比二白杨、沙枣等强;对河西走廊5种常绿树种(侧柏、油松、樟子松、青海云杉、刺柏)的耐旱性综合分析也得出樟子松最耐旱,生长量最大。 5.3樟子松在干旱荒漠区的发展潜力研究。樟子松是喜光,耐旱、耐寒的光温性树种,温度变幅在-40℃~50℃之间可正常生长,又是常绿树种中较速生、丰产、节水、抗逆性强的树种;樟子松同现有防护林的主栽树种:二白杨、新疆杨、沙枣等相比,耗水明显减少;樟子松根系无论是主根还是侧根都较杨树短而少,对农田的胁地作用相对小;樟子松还有比杨树更有发展优势的条件是耐土壤瘠薄;事实上,只要实现苗木的本地化繁殖,有足够的苗木供应,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应用前景: 项目解决了干旱荒漠区樟子松育苗、造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干旱荒漠区樟子松苗木乡土化规模化繁育,扩大了樟子松在我国的育苗和栽培范围,其技术在我国干旱荒漠区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推广前景广阔。 项目研究出的适合干旱荒漠绿洲区樟子松改造和更新农防林的营造模式,通过建立“以松改杨、针阔叶树种结合”的农防林更新改造模式,营造城镇、“四旁”防护林,将极大的改善本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巨大。对当前荒漠绿洲衰退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樟子松和现在干旱荒漠区防护林中的主栽树种二白杨、新疆杨、沙枣等相比是耗水相对较少的树种;樟子松根系无论是主根还是侧根都较杨树短而少,对农田的胁地作用相对小,又是常绿树种,有效防护效益时间长;樟子松还有比杨树更有发展优势的条件是耐土壤瘠薄。干旱荒漠区樟子松苗木繁育本地化、规模化的实现,将对樟子松等针叶树种及针阔混交防护林在本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证,并对樟子松在类似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中文关键词樟子松 ; 苗木培育 ; 农防林 ; 营造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S791.253
URL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395106
来源机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资源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2334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世增,满多清,严子柱,等. 荒漠区优质樟子松苗木培育及农防林营造技术研究与示范[Z]. 应用技术,2008.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世增]的文章
[满多清]的文章
[严子柱]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世增]的文章
[满多清]的文章
[严子柱]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世增]的文章
[满多清]的文章
[严子柱]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