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机理研究 | |
[unavailable] | |
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登记(发布)日期 | 2005 |
中文摘要 | 植被建设是生态恢复与重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干旱区合理的植被建设要注重水量平衡问题;深入研究干旱区土壤-植被系统水循环过程及其植被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且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对沙坡头固沙植被体系长期定位观测发现:固沙植被建立9~10年后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之后稳定在较低的水平(1.23%);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又影响到植被的组成、盖度和生物量,驱动了固沙植被组成由优势灌木逐渐地向一年生植物和浅根系灌木演变。对植被区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定量研究表明:冠层截留量与降水量、降水强度的关系用指数方程能够给予很好的拟合,当降水量无穷大时截留量接近于常数;生物结皮的形成拦截了大部分的降水,当次降水量在10mm左右时入渗深度局限在20cm以内;植物蒸腾表现为油蒿的明显高于柠条的、纯林样地的高于混林样地的,以叶面积指数和有效盖度为基础,实现了对植物蒸腾从叶片水平到群落水平的尺度转换;柠条和油蒿对干旱胁迫有不同的适应对策,而一年生植物的物种数、密度、盖度和生物量随降水的减少而减少;根系的生长明显受土壤水分的调控,但其生长高峰比土壤含水量高峰滞后。对植被区地表土壤理化特征的分析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与演化,是植被固沙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主要驱动力,从而驱动荒漠恢复植被的演替过程。 本项研究是国内对这一问题的首次研究,系统研究了土壤水循环过程对植被的调控机理,并据此讨论了生物土壤结皮与恢复植被的相互作用,部分研究结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研究结果一方面解决了国际上在该领域某些问题的长期争论,另一方面为荒漠地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基础理论。 |
中文关键词 | 生物土壤结皮 ; 干旱沙区 ; 植被恢复 |
成果类型 | 基础理论 |
语种 | 中文 |
国家 | 中国 |
中图法分类号 | Q948.1 |
URL | 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341089 |
来源机构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资源类型 | 成果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1969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unavailable]. 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机理研究[Z]. 基础理论,2005.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unavailable]]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unavailable]]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unavailable]]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