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与监测技术研究
安韶山; 陈勇; 高亚军; 李岗; 李新平; 刘京; 刘梦云; 魏永胜; 杨云贵
完成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登记(发布)日期2004
中文摘要农牧交错带是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区域。通过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应用“3S”技术对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区荒漠化土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壤质量衰退,在风沙作用下,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断,原有土层消失或被沙层覆盖,土体构型由A-AB-B-BC演变为C 型;土壤质地变粗,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减少,碱性增强,吸附和代换能力减弱,保水保肥性能衰退,土地生产能力丧失。土地荒漠化形成过程分为风沙侵蚀、蚀积平衡、沙尘堆积和土壤形成发育4 个阶段,荒漠化土地划分为: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层剥蚀型、片沙覆盖型、流动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近15 年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明显,耕地减少,林、草地增加,城镇范围扩大,湖泊、河流衰退;严重荒漠化土地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范围有所扩大,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形式。温度升高、降水量减少,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荒漠化土地的光能生产潜力较高,现实生产能力很低,区域人口严重超载,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土地资源的进化演替与荒漠化并存。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可控制荒漠化的发生,促使土壤形成发育,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中文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 荒漠化本质 ; 形成过程 ; 土壤质量 ; 动态监测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X171
URLhttp://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324377
来源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183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安韶山,陈勇,高亚军,等. 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与监测技术研究[Z]. 应用技术,200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安韶山]的文章
[陈勇]的文章
[高亚军]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安韶山]的文章
[陈勇]的文章
[高亚军]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安韶山]的文章
[陈勇]的文章
[高亚军]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