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陈俊华
完成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登记(发布)日期2015
中文摘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四川省林业厅2014年-2015年自选课题,由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课题针对目前还没有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的问题,通过文献查找、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手段,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包含结构指标、功能指标和经济指标)、湿地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保障支撑系统等5个系统29个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对四川省生态屏障建设各指标的建设现状(2013年度)进行了科学分析,运用数学模型对四川省2015年、2020年生态屏障建设各指标的数值进行了预测,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潜力值(目标值或者理想值);首次对四川省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等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屏障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课题研究成果为四川省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广泛征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各部门工作人员和专家的意见,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以头脑风暴法初步拟定5个层次62个指标,按照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普遍性和区域性相结合以及数据的权威性与可获取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特尔菲法,经过三轮专家咨询,最终筛选确定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5个系统29个指标:其中森林生态系统15个指标(结构性指标7个,功能性指标6个,经济指标2个);湿地生态系统3个指标;荒漠化生态系统5个指标;城市生态系统3个指标;保障支撑系统3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确定了各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权重,利用特尔菲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二、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潜力 根据建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林业统计暨财会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四川省林业资源与效益监测报告等收集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基础数据,分别就四川省生态屏障建设中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保障支撑系统各指标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四川省2015年、2020年生态屏障建设各指标的数值进行了预测,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潜力值(目标值或者理想值)。其中,全省森林覆盖率的目标值为39.01%,林木绿化率目标值为50.45%,林地利用率目标值为93.27%,森林年固土量目标值可达10500万吨,森林涵养水源量目标值可达1000.00×108 m3,天然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目标值可达190.0 m3·(hm2)-1,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目标值可达124.0 m3·(hm2)-1。 三、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综合评价 采用层次分析与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各生态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现状(2013年)和2015年、2020年生态屏障建设的预估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四川省提出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15年“基本建成”和2020年“全面建成”的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撑。根据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综合评价结果,剖析了各生态功能区及全省生态屏障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四川省各生态功能区下一步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其中盆地丘陵区建设重点为森林经营培育工程,盆周山地区为森林经营培育工程、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川西南山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川西高山高原区为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
中文关键词长江上游 ; 生态屏障 ; 评价指标体系
语种中文
国家中国
来源机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资源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41320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俊华.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Z]. ,201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俊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俊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俊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