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干旱复水对岷江柏幼苗生理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 |
徐峥静茹 | |
出版年 | 2017 |
学位类型 | 硕士 |
导师 | 潘欣 ; 冯秋红 |
学位授予单位 | 成都理工大学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川西地区干旱河谷地带的乡土树种3年生岷江柏木(Cupressus chengiana S.Y.Hu)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薛城林场内的苗圃中布设干旱-复水盆栽控制实验,利用WP4C露点水势仪、Li-6400便携式光合仪等,测定在不同干旱及复水时期岷江柏幼苗的生长、水分、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同时测定对照组(CK)相应指标,并与干旱-复水组(WS)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幼苗光响应曲线拟合,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了3年生岷江柏幼苗对干旱的响应及旱后复水的适应过程,尝试讨论了岷江柏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及复水后的补偿生长机制,以期为岷江柏的造林育种及干旱河谷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论如下:(1)干旱胁迫下,岷江柏幼苗的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逐渐减少,分别在SRWC下降到4.643%、4.043%、3.862%,即干旱30天(WS-30)、干旱36天(WS-36)、干旱42天(WS-42)复水,使SRWC恢复至对照水平,幼苗均具有活性,表明岷江柏幼苗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当SRWC降至1.872%时,幼苗死亡。(2)干旱胁迫下,岷江柏幼苗的株高、基径、比叶面积(SLA)和根茎比均逐渐下降,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降,其值分别为39.784%和-17.40MPa。复水后,各干旱处理组的叶水势逐渐恢复,但均未达到对照水平;而WS-30组的LRWC达到86.617%,超过对照水平,表现出超补偿生长效应。(4)干旱胁迫下,岷江柏幼苗的光补偿点(LCP)和胞间CO2浓度(Ci)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先减小后增加。表观量子效率(AQY)、净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在干旱30d时显著(P<0.05)降低,其值分别为0.051、0.048、0.064和39.986,至干旱42d,降至最低。复水后,各干旱处理组的各项叶绿素荧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表现出滞后效应。其中除F0、qN和qP外,其他指标均未达到对照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干旱胁迫对叶片PSII反应中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PSII反应中心仅有一部分恢复开放,而叶片热耗散的光能也在逐渐减少,使得用于光合作用的光能逐渐增加,植物光合作用逐渐恢复,但未达到对照水平。其中,WS-30组恢复速度最快。综上,岷江柏幼苗在干旱胁迫下,其植株生长、光合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后受到明显抑制作用,说明幼苗具有很强的抗旱性,能通过调节自身内部生理活动来适应干旱环境。短期干旱下(干旱30d)复水,岷江柏幼苗能快速地恢复至正常生长水平,甚至表现出补偿效应;而长期干旱胁迫下(干旱36d、干旱42d)复水,幼苗叶肉细胞可能因受损严重,光合机构遭到破坏,导致自身结构和功能修复缓慢,尽管具有一定的补偿生长能力,但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 |
中文关键词 | 岷江柏 ; 干旱 ; 复水 ; 光合 ; 叶绿素荧光 |
语种 | 中文 |
国家 | 中国 |
URL | 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7216790.nh&DbName=CMFD2018 |
来源机构 | 成都理工大学 |
资源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7/qdio/handle/2XILL650/257079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峥静茹. 干旱复水对岷江柏幼苗生理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2017.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徐峥静茹]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徐峥静茹]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徐峥静茹]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